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1期>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5)----张善思 居士

[第121期]  发表时间: 2016-07-10 17: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三目 修定的前方便:五停心观
  修学未到地定的前方便就是“五停心观”,目的就是要让心能安住不攀缘、不散乱。五停心观就是指: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差别观及数息观(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将界差别观并入因缘观中,然后加上念佛观)。修五停心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学人的贪、瞋、痴、慢和散乱。1 也就是说:贪欲重者应观色身无常、垢秽不净,来对治贪欲心 2;瞋恚重者应以慈心观来对治瞋恚心;无明愚痴者就要以因缘观、缘起法 3 来灭除无明愚痴;而慢心重者就要以界 4 差别观来消除慢心。至于念佛观就是“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将心系念于与佛菩萨相应的净念中,那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定方法;如果妄念纷飞者应修数息观。
  所以,修习五停心观的目的,就是要让心安住不再散乱进而得定,接著再配合智慧的观行实证解脱果。因为众生心性根基各各不同,所以 佛陀教导众生时都会因材施教;譬如,有的众生是只有贪欲心,佛就教他消除贪欲,于是他就证得阿罗汉果;有的众生是只有瞋恚心,佛就教他只要瞋恚灭除了,他就可以实证阿罗汉果。所以,每个众生的状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导众生时就要有善巧方便,要先知道众生的根性再“因材施教”。因为,所教导的内容如果不适合对方的根性,那将会没有效果或者事倍功半!譬如《大般涅槃经》中提到舍利弗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金师之子,舍利弗教导他观白骨修不净观;另一位是浣衣之人,舍利弗教他修数息观。但经过多年两人都不能得定,因此生起邪见想要谤法。后来 佛陀呵责舍利弗,原来舍利弗的教导刚好相反了!金师之子适合修数息观但不适合修不净观,因为他每天看到黄金那么洁净漂亮,不净观当然修不成;而他在炼制黄金时要按照节奏数拍子,规律地推拉炼金炉的鼓风机,所以数息对他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作意。另外一位浣衣之人,因为每日所见都是垢秽不净的脏污衣物,他当然就适合修白骨观(不净观)。因此 佛陀教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修行,他们两人都很快就得定,并且依智慧观行而成为阿罗汉了。5
  由此可知,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不论是贪欲重的或瞋恚重的乃至愚痴重的众生,佛陀都圆满具足各种善巧方便来摄受而令成就道业,我们也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善巧方便,毕竟菩萨到了七地满心时就要圆满具足方便波罗蜜多,因此我们即使现在尚未入地,也要多多熏习来长养方便善巧的法种。
  第四目 消除性障可使定力增上
  修定时应该要配合消除五盖等性障;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佛陀在经典 6 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 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 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
  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来供大众参考:大家都知道,初禅天众,已经离欲界的贪爱,而欲界贪爱最严重者,莫过于男女性爱贪著,若于男女性爱贪著不舍,则不可能离欲界境界而证得初禅。因此修禅定之人,首先要把淫贪降到最低点,这是修禅定的人最基本的条件。学禅定之人有了基本条件之后,要再进一步压伏欲界贪;大家都应该知道初禅天众已无需抟食,故已经没有鼻识与舌识,所以想要证得初禅的境界,可同时从香尘与味尘切入;而且在五尘境来说,这两种也是比较容易切入之处。虽然我们不是要急著修四禅八定(尚未开悟者若先得初禅或二禅的善根,容易起慢心而障碍菩萨道),但是修学欲界定,从此入手也是容易得定的方法。于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熏习,从闻香不执著其香,嗅臭不厌恶其臭,粗茶淡饭不执著其味;所谓不执著并非没有感觉或不分别,而是说顺心境时心中不喜也不贪,违心境时心中不瞋也不厌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所谓喜或不喜。如此不断的熏习,再透过无相拜佛动中取定的功夫,不假时日定力增长的快速,自己都能感觉得出来。
  自从末学进入正觉讲堂后,依循亲教师之教导修习两年半之时间,就具足参禅所需的定力与正知见;有此定力之后,对色、声及触三尘自然不会到处攀缘,如此就已经压伏较粗的贪欲盖了。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定力故,摄心为戒不会到处攀缘,对欲界诸尘境不贪爱,于心就不起掉举、不起恶作,无恶作就无懊悔,这不就是压伏掉悔盖了吗?菩萨道行者修学至此,已具备少分禅定及智慧二个层面止观的能力,对于真善知识所教导明心见性之菩萨大法深信不疑,又对诸方大师的著作或言说,皆知其落处;彼等有无得初禅?有无证初果?有无开悟明心?都能了如指掌,这不就是压伏疑盖了吗?于五盖压伏的过程中,学人可在无相拜佛中检验自己的定力,你会发觉自己的妄念、杂念越来越少,定力越来越强,就表示已经渐渐的趣向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了。
  而 平实导师在《禅─悟前与悟后》下册中也有提到“修学禅定,除障为先”,平实导师在那段开示中提到了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以及消除性障五盖的重要,也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请阅详读。
  第六节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道理
  行十善者舍寿后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佛陀会在开示得生六欲天的道理之后,接著再为众生说明“欲为不净”,让众生能够脱离欲界的系缚证得禅定,命终之后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关于“欲为不净”的内涵,我们会在下一个章节中说明,这里我们先谈往生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道理。若能次第修得四禅八定,就能渐次进入色界和无色界的境界中;修学四禅八定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舍”的过程。就像发射火箭到外太空的道理一样,必须一节一节的舍弃脱离,才能够减轻负载而脱离地球引力的系缚;修学禅定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舍弃了对欲界境界的贪著,才能进入色界初禅的境界,必须舍弃了初禅的境界才能进入二禅,同理必须舍弃了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够进入无色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禅八定的修证,是必须依序次第进修的,不能躐等!不可能有人能够先得四禅再回来修三禅、二禅、初禅;也就是一定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五盖性障能舍离欲界的贪爱,才能证得初禅,接著再舍初禅的身乐境界而进修二禅,乃至再次第转进修得三禅和四禅。学人若想详细了解此中义理,可以详细阅读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之开示,以下内容仅简略引述 平实导师于这本书中的开示来加以说明。首先,为大家介绍往生色界初禅到四禅的道理与境界,然后再介绍无色界。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张,善思,居士,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