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1期>

涅槃(连载23)----平实导师(4)

[第121期]  发表时间: 2016-07-10 17: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相见道位的第一种观行内涵,分为三品心;【到了相见道位的最后是应作第二种观行,是要缘于安立谛(因为不是像真见道直接缘于真如,所以名为安立谛)而作观察,总共有十六品心。这个相见道位最后的第二种观行内涵,又区分为二种:这个即将入地前的第一种观行是依于观察所取与能取的精神,另外建立法智类智等十六种心;这是说,依于苦谛的观察有四种心:
  一、苦法智忍,是说观察三界九地中的苦谛真如,确实断除于三界观察所知苦谛所断的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是说对于苦法智观所得结果已能接受(生忍),因此心中都无怀疑而不间断地观察前面所证的真如,证得前面观察后所断烦恼而得解脱的智慧。
  三、苦类智忍,是说对这个智慧都无怀疑而无间断的缘故,解脱于三界九地的无漏智慧出生了,在法忍、法智上面的各别自内所证,说实证后的圣法都同样是这一类而无犹疑,心中已经得忍。
  四、苦类智,是说对于苦法智已能接受以后,有不间断(不怀疑故此智“无间”,若生起怀疑即是此智“有间”)的无漏智出生了,重新加以细细检验决定无误而印可了苦类智忍,因此而有了苦类智。(以上就是大乘苦圣谛依真如所观察的四品心。)犹如在苦谛的观行上面
  会有四种心,在集、灭、道谛的观行上面应当知道也是如此各有四种心。这十六品心,其中的八个是观行心真如,其余八个是观行所得正确而真实的智慧;比照真见道观行而证真如的道理,这四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可以证得无间解脱——证得心中毫无犹豫而不会有时起疑以致间断的解脱;这样子亲见意识心见分观察二谛,在真如及法智、解脱智上面的自证分,所以有前三品心及后十六品心的差别建立,名为相见道。
  入地前四谛的第二种观行,是以真如智依于观察下界与上界的四圣谛境界,另外建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等十六种心;这是说,观察现前的欲界、不现前的上二界的苦等四谛,都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同四谛各有所应的道理,就犹如真见道的道理一样,现观这四圣谛以后,心不犹疑而决定解脱;这是以见分详观四圣谛到很分明时,断除了见道所应断的一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为相见道。
  除了上面所说各有十六品心的相见道最后阶段观行,若是依广布圣教的道理,就又说相见道有九种心:这就是依前面所说缘于安立谛两类的十六种止与观而各别建立,也就是说,缘于真如而观察所得的法智忍、法智,依四圣谛各有二观,就已经是八心的观了。由这八观之心而相应于止,则是四圣谛的类智忍、类智,都相应于止而同属于“止”,合起来总说为“止”一心;这个“止”一心,连同八观之心总共是有九心。虽然在见道之时,是止与观平行双运的,但是在见道的实义上应该说是观比较随顺,而不是止比较随顺,所以这里说的观与止,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有这九心,同于前面说的十六品心,只是归纳的差别,所以这最后十六品心的观行,同样名为相见道。
  诸多相见道的过程与内涵,其实都是依于真见道为基础而假名说为相见道;所谓的世第一法心心无间都不怀疑而产生了真见道,以及相见道位中断除二种分别随眠的事,其实不是真的如此;因为这些都是在真见道以后次第观行方得生起的缘故,是以真见道为基础故;也并非是在安立谛之后才生起安立谛的缘故,而分别所断随眠在真见道时已经断除的缘故。前面的真见道是证得唯识性,后面的相见道是证唯识相;这二种见道之中还是以第一次见道的真见道最为殊胜,所以唯识三十颂中强调真见道等说法。】
  依据前面的论文,明确举出:一、大乘真见道后才修相见道位的三品心,在相见道位三品心修学完成以后才修四圣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而三品心的修习是在真见道后才修的;这三品心是依所证真如而观修的,但真如不是安立法,所以这三品心就名为非安立谛,由此证明真见道不是入地心,尚未修习相见道位的三品心故,也还未修得三品心后的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故。《成唯识论》中已说相见道位四圣谛等十六品心的观修,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也就是说,这三品心属于非安立谛,必须证得真如成为真见道以后,才能观修,一定要先有非安立谛的实证以后才能观修安立谛的缘故,也是要先有真见道智慧以后才能生起相见道的观修能力故。
  二、没有外于真见道而单独存在的相见道位功德,必须依于真见道位的真如智慧与真如智忍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才能进修相见道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藉真见道的总相智作为依据,修完了相见道位的别相智三品心以后,始有能力再修大乘四圣谛二种十六品心(后一种又称为九品心),才能获得第一分无生法忍而得通达真如,以及获得大乘的无漏解脱果——阿罗汉果,配合广大福德及增上意乐而留惑润生,才能入地——生如来家、成佛子住。至于回心阿罗汉证悟般若现观真如以后,若不依真如而修相见道位第一种观行的非安立谛三品心,及相见道位最后入地前的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仍然不可能入地,因为仍欠缺无生法忍智及大乘无漏智(大乘解脱智)。
  由此故说,二乘圣者所证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属于菩萨入地之前应证之法,然后留惑润生成顶品三果人或阿罗汉向,是故已入地菩萨并非尚未证得二乘涅槃;而且这个有余、无余涅槃是依大乘见道的真如智慧而修证的,不是依人无我的二乘解脱法义而修证的。但菩萨七地满心前的第八识仍名阿赖耶识,非如声闻阿罗汉第八识已名异熟识而舍阿赖耶识名,只是因为留惑润生以便世世受生行菩萨道的缘故,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而在舍寿后不入无余涅槃,使其第八识依旧名为阿赖耶识,仍不能舍弃阿赖耶名,令阿赖耶的体性保持不灭 3,由此才能受生继续广行菩萨道,实质上并非没有证得声闻四果圣者所证的有余及无余二种涅槃。
  菩萨入地修道之后,直到七地满心位前方才断尽故意保留之思惑,烦恼障所摄的三界生死习气种子此时也已同时断尽,非阿罗汉所能断尽。由此也证明别教戒慧直往菩萨,在入地前至少应该证得极品三果——舍寿后能取中般涅槃,已能断尽思惑而留惑润生,或者已证阿罗汉果而起惑润生;有这样的解脱果作为入地条件之一,方能入地。
  当十回向位菩萨把入地前必须具足的广大福德修集完成,三贤位的三品心智慧观行也具足完成,已具足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然后是入地前应修的大乘四圣谛加行十六品心、九品心,也已在最末阶段观行完成,这时所观的真如与所证的真如智是平等平等的,这就是已证初地真如的菩萨;但这时还不足以成为初地入地心的菩萨,还必须发起增上意乐,也就是对十无尽愿具足了意乐,于是在佛像前勇发十无尽愿,十方诸佛、诸大菩萨都将顿知,具此才能成为入如来家、成佛子住的初地入地心菩萨。

  ---------------------------------
  注1《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49,下18-页50,上20。
  注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册31,页50,上20-中16。
  注3 《瑜伽师地论》卷51:“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大正藏》册30,页581,下9-11)此谓阿赖耶识执藏生死种子之体性可以灭除,灭除阿赖耶体性以后改名异熟识,故说“阿赖耶识体是无常”一一收集生死种子的阿赖耶体性无常而可灭除,只改其名,不改其心,仍是第八识心体。菩萨在第二大阿僧祇劫中灭除三界生死的习气种子以后进入第八地,方改名异熟识。二乘无学圣者只灭三界分段生死的现行,未断习气种子,即在舍寿时入涅槃,已无阿赖耶识性的现行,故亦可名异熟识。请详本会结缘书《辨唯识性相》说明。
  (待续)

本文标签:非安立谛(1)大乘四圣谛(1)入地(1)相见道位(1) 本文关键字:涅槃,连载,----,平实,导师,第三,大乘,涅槃,第一章,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