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7期>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3)----庆吉祥居士(2)

[第127期]  发表时间: 2016-11-04 10:2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上人”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慈济人称证严上人为“上人”,是佛弟子对皈依师父的尊称;慈济人亦尊称印顺导师为“师公上人”,而印顺导师的剃度师父,后人也称“清念上人”。且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
  这样为“上人”一辞作解释是很浮泛、很世俗的,不论说是泛指“长(前)辈”、或对“归依师父”的尊称,或更举教内其他类似的例子……等种种的说词,都只是以这些理由来掩饰个人僭越上人之名的动机与行为,在明眼人看来是欲盖弥彰。因为,上述的泛指、常用或尊称,既不是佛教的定制,且未考究其本质与内涵,让人觉得这样的称呼很随意,似乎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
  据说释证严以前自称“法师”,自从 1988年 11月的慈济月刊,于内文的副标题第一次称她为“上人”测水温之后,于 1989年 10月的慈济月刊封面就正式以此为名了。接下来,为了庄严此“上人”之名号,就得要信众们行恭迎、跪拜之礼,来神格化释证严的形象。
  外界质疑慈济宗门以“上人”这个称谓神格化证严法师,然而学者援引佛教经典指出,“上人”一词并非慈济所独创。在《维摩经》当中,文殊菩萨就是以“上人”尊称维摩居士;而《阿含经》当中也指出,如果一个人可以修改自己的过错,就可以称为上人。12
  而所谓的上人,简单说就是: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胜义僧人,以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称为上人 13;而后就泛用于“德智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之高僧”的尊称。然而,这里既然是援引佛教经典作为证据,那就来看看经论怎么说:
  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斯名上人。(《增壹阿含经》卷 39〈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第 43〉,《大正藏》册 2,页 763,上 24-25)
  菩萨摩诃萨常具足菩萨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阿惟越致14相。……若菩萨摩诃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以是行、类、相貌,当知是名阿惟越致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7〈坚固品第 56〉,《大正藏》册 8,页 342,中 1-8)
  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 14,页 548,中 16-17)
  彼(维摩诘)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册 14,页 544,上 27-中 2)
  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思益梵天所问经》卷 2,《大正藏》册 15,页 43,下 27-28)
  上引《阿含经》经文,是阿闍世王于佛前忏悔“父王无罪而取害之”的恶行,佛“受其悔过”之时的开示,这应是对一般人“知过能改”的嘉勉与称许,且此处所言“上人”更是指“居于上位的人”,尤其是身为君主的阿闍世王,而不能引为佛教中具体身分的称谓。若依《般若经》、《维摩诘经》、《思益经》的开示,则“上人”更是妙觉位(维摩诘菩萨)或十地(网明菩萨法王子) 15,至少也是初地以上,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圆满了大乘见道位的实证,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这才是最如法的定义。虽然在多礼的中国,也曾将此尊号用于一般的敬称,如《能改斋漫录》:“唐人多以僧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16,是也。”但这也仅是世俗人的说法,若在佛门内辈分高、名望重、影响大者,于“名号”的受用,更应慎重如实,以身示范也。上引《真实慈济路》中之辩说“在《维摩经》当中,文殊菩萨就是以“上人”尊称维摩居士”,但这是妙觉菩萨之间的称呼,名符其实;佛门中未断我见的凡夫,岂可随意套用!因此,《真实慈济路》是举例失当了。甚至更扩大类推而说:慈济人亦称释印顺为“师公上人”,释印顺的剃度师父也称“清念上人”;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17这可谓是越描越黑,倒黑
  为白,岂不是自曝其短,露出释印顺一门中对佛教身分称谓的无知与滥用,且还拉中日佛教界“名僧”下水,以分担其过失,把整个佛教界以你皇我帝的“凡愚俗情”搅得乌烟瘴气!岂料彼等犹嫌不够,更扯古德而引《六祖坛经》〈行由品〉: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
  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
  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18
  按唐代的度僧制度及寺院人事,留发住寺,尚未受戒圆顶而从事杂务者,七至十五岁者称为“童子”,十六岁以上则称为“行者”19。当时慧能初到东山寺,是在槽厂作务的行者,与童子是同等级,却称彼为“上人”,乃是敬重彼在寺中的资历较久,相当于“前辈”之意。然而,慧能随后又对江州别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说的是世俗人眼中的身分位阶,主要是从“不可轻慢于初学”而说;故自云:“我虽是随众作务的下下之人,却也有众生本具的上上之智,只是至今尚未见性而已,不可因此就轻视于我。”这可与前文回答五祖的“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相呼应;至于后句,或许是暗示“身分高、学问好”的首座,也有“愚钝”的情况 20。因此,在这里出现了几次的“上人、上上人”,多半是一种世俗的用法,其含义与慈济人对释证严的“尊称”并不一样。而五祖对大众的开示云:【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21辞恳情切,恰可转施给修福不修慧的慈济人以为警惕。(待续)
  -------------------
  1参见:〈宗通与说通第 13集─法师与僧宝〉 ......
  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七辑,正智出版社,2007年 8月。
  3平实导师著,《佛教之危机》,佛教正觉同修会,2013年 1月。
  4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2011年 5月。
  5佛教正觉同修会部分结缘书、口袋书之扉页。
  6《正觉电子报》97期〈涅槃––自序〉。
  7平实导师著,《法华经讲义》〈自序〉,正智出版社, 2015年 5月 31日。
  8“古今假名的善知识很多,所说的相似佛法也很多,佛弟子如果没有慧眼、没有法眼,或是没有证得真见道,乃至刚刚证得真见道而还没有证得相见道者,也都是没有能力来辨别真假的;这时候就有需要真善知识的摧邪显正来作法义辨正。辨正各方的假名善知识所传似是而非的错误知见,让佛弟子能够从这里面来加以比较、辨别。如果佛弟子有福德、智慧,没有慢心,不执著表相,能够依法不依人,经过法义的辨正以后,就能知道谁是真善知识,就可以跟随他来修学。”(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 129集:〈欲求二通,当求真善知识(一)〉。......)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师恩,当求,正法,连载,----,吉祥,居士,因此,为人,如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