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2期>

难以转易的常见见 .......... 正一

[第032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难以转易的常见见
—普陀山求法交流纪行—
公元2006年元月2号晚上8时20分,拗不过朋友的劝说,弟子正一随三位朋友(韩○涛、章○山、顾○○)一起从杭州出发,前往普陀山,踏上了与○○大法师求证第一义谛及交流法义的征程。
为何要对此次普陀山求法交流之行作一小记?目的有二:一、为此次历程是弟子求证第一义谛的首次;二、是记录○○大法师的错误知见,让有缘佛子读此文而远离之。
一路上,三位朋友对弟子讲:“○○大法师是浙江乃至全国有名的法师,少年出家,南京佛学院毕业,在全国多家大寺院当过住持,现为○○寺方丈,求法时要多听少讲,适当时可以提问,要谦恭有礼,避免惹法师不高兴。”弟子讲:“既是求证与交流,若法师讲的法真正,证量很高,正是弟子求法的好机会,绝不会惹法师不高兴;但是,若法师讲的法不符契三乘佛旨,那么弟子肯定会据理辨正,由此而惹法师不高兴,罪不在我,请朋友多加谅解。”根据导师 平实先生在多本书中的教诲,弟子对此次求法交流的结果进行预测,第一种情况,○○大法师犹未明心,第一义谛难以交流,但有所讲,都是依据于经论,值得交流探讨。第二种情况,○○大法师犹未明心,一听弟子讲第一义谛而心生烦恼,依其大名声而否定弟子所讲,不能再继续探讨交流。第三种情况,○○大法师证量很高,正是弟子求法请益的好法师,从此可以常常请益,但心中似乎早就有个结论,此种情况的出现机会非常渺茫。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继续奔驰,车子中的我们继续交谈著,三位朋友对于元月3号的求法交流都很兴奋,唯有弟子在心中有一份淡淡的忧虑。终于,车子通过海上轮渡,于元月3号凌晨1时10分到达舟山沈家门,我们一行四人就近在轮渡码头附近的海中洲宾馆休息,以便隔晨一早可以乘船到普陀山。
元月3号早上5时11分,弟子就醒了,对于即将交流的内容在脑中略作整理,可以交流请益的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弟子新写的体会文章〈充分运用见闻觉知性之意识,寻找、体认离见闻觉知之真心〉(参见附件)入手,探讨如何从十住位的习种性迈向十行位的性种性和十回向位的道种性,一个上午的时间足够让弟子请教的了。
二、请教探讨《楞伽经》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可以解决心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
三、请教探讨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性,如何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四句等,估计也会占用不少时间,到时作适当调整即可。
心中略作如此整理后,弟子即按惯常外出习练太极拳,回来与三位朋友吃过早餐,于8时15分乘快艇前往普陀山。
约9时许,弟子一行四人到达普陀山,朋友章○山联系了一辆车,我们一行四人直达○○大法师的方丈室。由于○○大法师有法事活动,不在方丈室,弟子一行四人先行到普济寺礼佛,约10时许回到方丈室,此时○○大法师已经在接待一批客人了,其中有二位是画家,因章○山与○○大法师相熟,互相致礼后我们就坐在一旁听法。
对于画家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大法师大谈如何做人,说:“法师我,最愿意与杀人犯、抢劫犯、艾滋病患者做朋友,因为他们最容易被社会上的人看不起,最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我帮助他们中的一位,感化他们中的一位,就会有很大的功德。”说:“普陀山有许多禅师都在闭关修行,最长的一位已经闭关了七年,凡经过闭关修行的人寿命都很长,都活到90多岁。”还说:“我们修行中的一些弟子,有些比没有出家修行的常人还不如,因为他们自感业障深重,因此要出家修行,你们就不要向他们学习。”整个过程约1个多小时,没有一句话讲到三乘佛法,反而处处都是“人、我、众生、寿者相”。约11时20分,画家们走了,轮到我们请教了。
弟子一行四人,行合十鞠躬礼之后,坐在○○大法师下座,大法师就问我们有什么疑难问题。现将问答的一部分内容如实记录如下,并略作评论。
法师问:“你们有什么疑难问题啊?”
弟子答:“学生正式学佛一年多了(从公元2004年底接触导师 平实先生的第一部书起算),心中有些感悟,特地前来向大师父汇报、请教、交流。”
法师问:“学佛一年多?前来交流?这要看我有没有时间。因为你有时间,我没有时间;我有时间,你没有时间;只有你我都有时间,才能够进行交流。”
正一评:置“汇报、请教”于不顾,只著眼于“交流”,只因“汇报、请教”的学子太多,极其平常,而交流的人不多,而且还是一位学佛才一年多的“初学者”,用“交流”的词眼,太大胆了吧!
弟子答:“学生知道现在时间已经很迟了,大师父该吃饭了。那么,大师父吃过饭以后,是否有时间听学生汇报心得呢?”
法师答:“饭吃过以后,要休息的。”
弟子问:“那怎么办呢?是否可以这样,学生最近写了一篇心得文章,您先过目,再给予指教一下,行否?”
法师答:“那行啊!你有文章,早可以写信寄给我啊!”
弟子答:“不敢冒昧打扰您,所以不敢寄来。”
此时,弟子拿出〈充分运用见闻觉知性之意识,寻找体认离见闻觉知之真心〉一文,双手恭敬地上呈○○大法师。法师很认真地开始阅读文章,约看了二页多一点,抬起头来,对弟子说:“你这篇文章的题目有问题,太大了。文章的开头也有问题,许多问题没有办法讲清。”
弟子答:“大师父说有问题,是否能讲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法师说:“你怎么断定意识是生灭法?意识经过修行可以转变为真心。”
正一评:观点不一,出现辩论焦点,且亮出观点:“意识经过修行可以转变为真心”,是一位不断我见,执意识心不灭之常见者。
弟子答:“佛在《阿含经》中说:‘意法触缘,生意识。’意识的出生,如学生在这篇文章中讲的,有三个必需条件:‘不坏的五色根、意根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明明是生灭法,怎么会不是生灭法?”
此时,○○大法师周围的弟子异口同声讲:“意识不是生灭法,意识怎么可能是生灭法呢?你这个人不懂佛法。”
法师说:“你学佛时间不长,还不懂基本的佛法,应该再认真的学习。”
正一评:以学习时间的长短可以累积的是常识,不能长养累积的是智慧,只有与真心相应的才是智,以学佛时间长短来判断是否懂佛法,会产生误解。
此时,○○大法师又开始大谈特谈做人的道理:于环境的顺逆都应自在,不要被环境所束缚。约持续了一刻钟后,弟子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打断了法师的话讲……。
弟子说:“对不起,大师父,学生打断一下您的讲话,学生来到您这里,是来请教、交流三乘佛法的,尤其是第一义谛;您刚才讲的都是世间法,都是相待而存在的做人道理;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是不关佛法,不及第一义谛,是否请您讲一下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体性?”
○○大法师勃然变色,斥责弟子说:“我最讨厌我讲话时被打断,你应该懂得谦虚,应该懂得做人,你知道意识与真心的关系吗?”
弟子答:“意识与真心非一非异,意识是生灭法,阿赖耶识却是不生不灭的,本来就存在,从来也不灭……。”
法师打断弟子的话,讲:“意识与真心非一非异,意识经过修行可以变为真心,意识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是懒散识(注:没有听明其含意,只是发音如此),摄归第七末那识。”
正一评:“意识与真心非一非异”没错,但不可因为意识与真心是非一非异而断定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如同灯光之用与灯泡之体不一不异,灯光有生灭,灯泡之体无生灭,不可颠倒说灯光是不生不灭的。对于“阿赖耶识是懒散识”的说法,若从阿赖耶识对六尘万法不贪厌的角度讲“阿赖耶识是懒散识”是正说;若从见不到阿赖耶识对有情之大用、妙用的角度讲“阿赖耶识是懒散识”是邪说、是邪见,因为阿赖耶识对一切有情来讲,从来没有懒惰过,也从来没有勤劳过,但有大用、有妙用,一切有情不能也没有能力离开阿赖耶识。而大法师将阿赖耶识摄归第七末那识,更是邪见;意根即是末那识,摄归十八界法;识缘名色之名,包含前六识和第七末那识;若是将阿赖耶识摄归第七末那识,哪里还会有缘名色之识呢?但 佛说确有缘名色之识,此识即是阿赖耶识,是生命之本源,法界之实相,是出生第七末那识的真心,怎么可以将阿赖耶识摄归第七末那识?大法师颠倒之见若此,夫复何言!
听到这里,弟子非常震撼,如此知见,如此之建立见,其思已是不可思议,还有什么可以请益和交流呢!而且其周边几位弟子和一位居士,一再督促弟子,说弟子不懂佛法,又说:“不要再讲佛法,可以走了!”以免○○大法师生气。弟子因此就起身合十行礼,告辞说:“多谢指教,谢谢!”就此告退。
“意识是否不灭?”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会成为此次求法交流之行的辩论焦点,成为○○大法师及其弟子、居士一致指责弟子的“错误之处”,真是不可思议。常见见在普陀山是如此的普及,难以思议;由此不得不深思导师 平实先生在几本书的序言中具名“末法孤子”的用意了!
退出方丈室后,草草用完中餐,一刻也不作停留就回杭州了。在车子即将下高速公路时,朋友韩○涛对弟子说:“从朋友的角度对你讲,你应该重新考虑学佛的方向问题;因为在你们交流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周边各色人物的反应,对于○○大法师的观点,大家一致同意点头;而对你的观点,都在摇头,甚至指责你。总不会有这么多人都错,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吧!”弟子回答说:“谢谢韩总的好意,我会继续深思。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讲,佛子学法应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弟子总不会因为支持○○大法师的观点的人多,因为○○大法师的名声大,就改变自己的观念。因为我的这些观念,已经过《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金刚经》、《心经》及三法印的印证,确认体验无误,才敢如此肯定。不过这次求法交流之行,也确实给我有了一个教训,今后将暂停交流求法,继续深入经论学习,等待机会出世弘法。”行程至此结束。
愿有缘之阅者,不要因为佛弟子此文的如实评论而生烦恼!
愿 释尊正法常住人间!
愿三界九地一切有情早入佛道!
佛弟子 正一 合十公元二○○六年元月四日
附件:充分运用见闻觉知性之意识,寻找体认离见闻觉知之真心
意识具有五别境心所法,故有见闻觉知性;亦是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从阿赖耶识中出生的,所以是生灭法,非为法界实相,非生命本源。对此,许多学者认识不清,存在偏差见解,以为意识是不生灭的,或以一念不生时的意识为真心,从而认妄为真而与正道相违。在细心体验转依实相心的本来自性清净寂灭性后,可以更加显著地体认意识的虚妄性,远离认妄为真的错误观念,并充分运用意识的见闻觉知性这一工具,时时处处体验真心的离见闻觉知性的涅槃寂静,增长知见,锻炼定力、发大心、立大愿、意乐增上,逐步从习种性迈向性种性、道种性甚至于圣性的境界。
意识是生灭法,生灭之法灭失后,若不借助于余因余缘,不能重新出生。譬如水流从高处流下,水流只凭自身不能再回流到原来的处所,重新从高处流下,这是自然界的常识,也是流体力学流体的动能、势能互换特性之一。若是要求该水流重新回流,那么就需要借助人力、风力或者机械作功,用水车或者水泵往高处送水,将动能转化为势能才能成功。意识念念生灭,每晚入睡必定灭失,第二天清晨当身体疲劳消除后重又出生,故知意识是生灭法;生灭之法的生生灭灭,必有他因他缘才能实现。意识刹那生灭,于眠熟无梦、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等五位必定断灭。意识的念念相继和灭失后的复现,不能仅仅依赖自身就能成功,必有其相依的、外于自身的因缘的存在才能成功。
意识的现行有哪些条件?意识在人间的现行有四个必须条件,即不坏的五色根、意根、法尘和实相心。意识依五色根触色声香味触五尘,于实相心现起五尘之内相分时,方能有五尘上的法尘显现,再由意根作意流注意识种子于根尘相触处,意识方能于五尘及五尘上的法尘而现行。故此,意识的现行除了以上三个必须条件外,还要有五尘之全部或一二,才能有法尘显现,然后还要有根尘相触没有阻隔,意根作意,意识种子及种子流注等条件。
意识的现行需要有相应的这些条件,这已说明意识具有依他起性,非为自在者,非为不生灭者,不是可以究竟自归依者。可以自归依者为法界实相心,其心体恒存而不灭,对六尘万法不贪不厌,无觉无观,自性清净,离见闻觉知而与意识相俱,时时随五根六识现行而无出无入,贯穿三际却无始际、末际,与一切有情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自性清净却含藏有染污种子,因为有此染污种子而恒常现行于三界。
学者求道当务之急,在于求证此法界实相心,充分运用意识的见闻觉知性,寻找离见闻觉知之法界实相心,不以意识及种种变相之意识心为实相心,不以离妄想和一念不生时的意识心为真心,也不以处处作主之意根末那识为真心;是否入道,都以是否找到实相心证验不假作为分水岭;兹事体大,千万含糊不得。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难以,转易,常见见,见见,..........,正一,难以,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