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学报>创刊号>

略评释印顺的「以佛法研究佛法」(2)

[创刊号]  发表时间: 2016-07-07 10:3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三)诸法无我法则
1、人无我
有关诸法无我法则,如何运用于佛法的研究,释印顺将这个原则,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就人无我的部分,他说: 研究佛法,应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是离却自我(神我)的倒见,不从自我出发去摄取一切。在佛法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存一成见去研究。若主观的成见太强,就难得正见经论的本义。……一般宗派的学者,固执他所宗的行解为标准,在研究讲说时,不问经的内容如何,只将自己所学的那一套凑上去。等于不问对方的头大头小,就拿自己头上的帽子去套。如果有了这种成见去治佛法,结果是可以想象的。37
这段话原则上是正确的,只不过他没有警觉到:他自己早已存在的成见。释印顺的成见不是别的,正是他原先对佛法的误解,也就是他所以为的唯一实
相和三法印。譬如他把龙树的偈,硬套在《瑜伽师地论》作者是谁的问题上,就是他所自己指责的:「不问经的内容如何,只将自己所学的那一套凑上去。」其研究成果如何,前面已评论过了,此处从略。
释印顺所谓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体系,只有「人无我」这个原则,若解释为不存自己的成见,勉强可以算是一个研究方法所应遵守的原则。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这样子解释,已经和学术界研究方法完全共通了,佛法已不再拥有异于世间法的特点了。佛法中所谓的「人无我」,是说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找不到一个常住不坏法可以称之为「我」以作为生命轮回的主体;亲证人无我的修行人,已是初果以上的圣弟子38。这比世间学术的要求,高得太多了。所以说,不存成见这个原则,用「人无我」来解说时只沾到最粗浅的边,只能算是「无我所」中最粗糙的部分,尚不能触及「无我」的见解,对于释印顺来说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来作为研究方法所应遵守的原则,已算是对于学术界有所贡献的,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遵守它。
2、法无我
就法无我的部分,他说:再从法无我的见地研究: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都与其它的一切有关,在展转的相摄相拒中,成为现实的一切。所以一切法无我,唯是相依相成的,众缘和合的存在。一切法如此,佛法当然不能例外。39
这段话说「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如果他所说的「世间」,是指三界内蕴、处、界种种法,这话是符合经教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独立存在,包括三界内和三界外。」——因为这已是证据不足的过度推演,违反比量。
被释印顺判为真常唯心系的经典,有很多都在说:有一个东西40,可以独立存在,不是因缘所生法。例如《楞严经》:「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41这些经教,和释印顺所认定的「法无我的见地」,明显的不同,所以都被他判为「真常唯心系」的经典,而认为具有外道梵我色彩,因此他的判教其实是违反至教量与现量的。探讨他这样误判的原因,正是将判摄现象界的法则取来判摄实相界,然而现象界一切有为法都是从实相界无为法如来藏中出生的,当然判摄所生现象界的法则,不能适用于判摄能生的实相界;而判摄实相界所能用的法则只有一实相印,不能用三法印来判摄如来藏的存在与否;三法印的法则,只能用来判定自称已证实相的人,所证是否仍属现象界中的某一法,无法用来判摄如来藏是否确实存在。由此证明,释印顺所谓的法无我,仍然是落在现象界的人无我上面来说的,只是将有情蕴处界衍生出来的诸法无我,作为法无我来说,而未曾涉及实相界的法无我,仍然属于解脱道所摄的人无我的范畴,不曾涉及成佛之道所摄的实相界的法无我范畴。
释印顺自己才刚说的:「在佛法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存一成见去研究。」现在「有一个东西,可以独立存在,不是因缘所生法。」(像傅大士所说的:「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42)本是一个未证者待证的命题,应该等到亲证后依事实的真相来抉择,而不是以凡夫的个人主观的成见去判定它。可是,他却先把自己所未亲证而纯凭推演出来的「佛法」当成真理,来判定这些经教,这种作为,与自己所标榜的「不固执自我的成见」恰恰相反——这正是前后矛盾,也是解、行不一,也是违反比量逻辑。
(四)涅槃寂静法则
1、涅槃寂静不是方法
有关涅槃寂静法则,如何运用于佛法的研究,释印顺说:
涅槃,是学佛者的归趣所在……佛法研究,是为了它。它就是一一法离染的实相。它从没有离却我们,我们却不能理会它。凡是佛法的研究者,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的自心,还要了解文字语言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中去体现寂灭。古来多少大德,读一经,闻一偈,就廓然悟入这寂灭的圣境……「文字性空,即解脱相」,能具足深入这个见解,多闻正思,到工夫成熟时,也不难直入个中。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这在研究者的怎样研究用心吧了!43
释印顺自己说过,三法印是可以做为研究方法的。可是在这里,他却是说「涅槃,是学佛者的归趣所在」,所以在这里释印顺仍然要承认涅槃是亲证的成果,而不是研究方法。所以说,释印顺是颠倒的把亲证的结果涅槃寂静,强行套用在研究方法上,违反比量。
这段文字中,提出一个方法,就是「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的自心,还要了解文字语言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中去体现寂灭」,显然释印顺主张「文字研究」是亲证涅槃寂静的重要方法,也是将文字语言所说的法义判摄在法无我中。因此他也认为「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这在研究者的怎样研究用心罢了!」如果「文字研究」是亲证涅槃的重要方法,那么世间的语言专家或者是文学作家最有资格实证涅槃的解脱境界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实证涅槃境界应该是各个文化与国家中,到处都应该有语言专家或文学作家成为阿罗汉。但是,历史记录上却没有这样的事实,因此违反现量。释印顺的这番「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再套用「文字性空,即解脱相」,使得许多研究巴利语的学者都变成「阿含专家」。可是,如果学会巴利语来研究《尼柯耶》就可以称为「阿含专家」,那么生在印度当地熟稔巴利语者,岂不是更有资格称作「阿含专家」而亲证涅槃寂静的境界?
其实,般若经中的「文字性空,即解脱相」的意思,若从二乘的解脱境界来说,语言文字只是生灭变异之法,语言文字的特性是终归空无而必须在无余涅槃中灭尽,能够灭尽语言文字才是解脱相。释印顺又颠倒「文字性空,即解脱相」的真正意义,主张「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显然违反至教量与比量。当然,从文献学的方法来看「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但是文献学只是世间的学问;然而,佛法的义学与文字及文献学无关,因此近代不识字的净士宗及禅宗大师广钦老和尚,可以亲证法界实相,从世间人的眼光来看「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但是不识字的广钦老和尚可以亲证法界实相,已经在在证明「文字研究」绝对不是亲证涅槃寂静的条件之一,更不是亲证佛法的方法。
2、文字性空,即解脱相
再说般若经「文字性空,即解脱相」的大乘真义,并非终日闻思、不务修证的学者所能体会的。如果释印顺真懂得「文字性空,即解脱相」,那么禅宗祖师种种看似莫名其妙的言说开示,如顾、鉴、咦,狗子无佛性、麻三斤之类的公案,释印顺应该都能体察到是解脱相才对,怎么会说「我不是达摩儿孙,又素无揣摩公案,空谈玄理的兴趣」44的话呢?能够如实了知「文字性空,即解脱相」的人,已不是佛法的初学者。若是初学者,必不懂得「文字性空,即解脱相」的真正义涵,当然不可能以此作为研究佛法的方法。
3、以涅槃为念,违背经教与修证原理
释印顺又说:
涅槃,有真实、解脱的意思。佛法研究者,在还没有直接接触到它的时候,也就该把它作为最后的归结,勇猛前进。所以,学佛者具备真理的探求,解脱的实现的信念,研究佛法,既不是学点谈话资料,又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利养作工具,是要想从修学中去把握真理。如释尊的为真理而牺牲一切;玄奘的去印度求法,不惮一切的危难;赵州的八十岁行脚,无不是为了真理的探求。研究佛法者,若有了这一念心,一切都有办法。佛法的探求真实,在解脱自他的一切苦痛,这需要兑现。如把真理放在书本上、口头上,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治学、办事、待人、接物,还是从前一样,这显然没有把涅槃一事放在心中,并没有体验真理,实现解脱的企图。佛法研究,是不应如此的。45
修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要「从修学中去把握真理」,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修学佛法的人却不应该「把涅槃这一事放在心中」,因为涅槃是实证五阴虚妄之后,或者亲证法界实相之后,自然而然验证无误的结果与事实。如果一直把涅槃放在心中,这件事本身即是识阴相、行阴相和想阴相,如此一来,反而违背修证涅槃的原理,违反至教量。因此,《佛藏经》说:
若人能见诸法无相,无名、无触、无忆、无念、无生、无灭,无有戏论,不念一切法,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信解诸法皆是一相,所谓无相。舍利弗!是名真见。46
佛陀在此经中又说:「我尚不念涅槃,云何当说:『汝等当念涅槃,当得涅槃?』」47由此可见,「把涅槃这一事放在心中」,是违背经教的至教量。「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这是属于诸法无我的见地,因为能忆念者,即是识阴相,即是我相。已证诸法无我的修行人,不会落在我相当中去修行。释印顺本人尚且错解,而有与经教相违背的主张,可见诸法无我的见地,并不是那么容易通达,而是亲证实相的贤圣菩萨才能通达的;所以涅槃寂静是修行人亲证的佛法境界,而不是研究佛法的方法;只能用来检查所证的涅槃是否绝对寂静,用来了知所证涅槃对或不对,不能用来研究佛法、研究涅槃。
《中阿含经》卷23:「自没溺,他没溺欲拔出者,终无是处。」48意思是说:自己尚且淹没在水中,无力出离水中,看到他人也淹没在水中而想要救他人出离上岸,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具备出离水中能力的人才能救人出水。因此,释印顺在此段落中承认要「体验真理,实现解脱」,但是对于亲证的方法,仍然落入猜测与想象中,才会以错误的「把涅槃这一事放在心中」当作是亲证涅槃寂静的方法。由此可见释印顺对于佛法真正的研究方法,完全落入猜测、想象与错解而违反三量的原则,证明释印顺根本不曾亲证佛法,也不可能正确的教导学人亲证佛法,当然更不可能宣说正确的亲证佛法的方法。
本文标签:以佛法研究佛法(1) 本文关键字:以佛法研究佛法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