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局版书摘录>

09、《阿含正义》摘录(5)

[局版书摘录]  发表时间: 2015-04-16 09:2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然仍有人如是观行之后,只能灭除六入的贪爱,而不能证得慧解脱,因为他对六根(内、外六入处)的贪爱仍在,所以必须更深细的观行六入处(六根)的苦、集、灭、道四谛。因此而说:欲取证无余涅槃者,应于六入处之苦、集、灭、道四法皆如实知:【“何等法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谓老死法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如是诸法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卷14)
佛如是开示,语译如下:【“什么样的法如实的了知?什么样的法集、法灭、法灭道的观行如实知?就是说老死法已如实了知,老死的集、老死的灭、老死灭的方法与观行亦如实知。就像这样子,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也都得要如实知,六入处的集、六入处的灭、六入处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了知。像这样子,对于诸法都如实了知,诸法的集、诸法的灭、诸法灭的方法也都如实了知。”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所以,对于无明较重的人,对于贪爱较重的人,不但要使他了知六入、六识、六根的虚妄而已,还得要在十二因缘观中,对每一有支的苦、集、灭、道都如实了知,才能确实的断除我执,才能真的取证无余涅槃;这个部分得要由您自己在独处时来思惟与观行,才能获得现观与断结的功德,平实就不作细说了。对于一般人来说,若不是对一切法的执著特别重,只须对六根的四圣谛确实观行,断了六识或六根的自我贪爱,就能取证无余涅槃,不必为他解说全部的二乘菩提。若是执著较重的人,就得为他解说六入及六入处的虚妄,不单是解说六识的虚妄而已;或者要为他解说六入、六入处、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圣谛,并且等到他随后自己观行完成时,才能灭尽我执。不知这个道理的人心中一定会生疑:“为何佛对某甲阿罗汉只说灭除贪欲就成为阿罗汉?为何却对某乙阿罗汉说明了全部的二乘法以后,某乙仍须经过长时间的观行以后才成为阿罗汉?”因此佛才为这些有疑的人说:“法无定法。”这都是因为各人的执著与邪见互有不同所致。今时修行二乘菩提解脱道(南传佛法)的人很多,但是为何都无法断我见、证初果?(p301)多是因为对于六入及内六入处(内六根)的意涵不如实知,以及对六入、六根的虚妄不如实知所致。这是因为教授师自己也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为人详细的说明六入及六根的义理,何况能断六入及内六入处的爱贪?自己尚不能如实断除我见,而欲强求学人观行之后能断我见,当然不可能。
于六入处之四圣谛如实知者,方是真实沙门,如经中开示:【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之沙门数,非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彼亦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法不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谓六入处法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而于触如实知者无有是处;触集、触灭、触灭道迹如实知者,无有是处;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无有是处。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者,于触如实知,斯有是处。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斯有是处。”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卷14第353经。为免有人如同以往一般故意诬称平实断章取义,故此书中都尽可能的全经或全段录入。)
对六识身、六入、六入处不如实知,正是当今修学南传佛法的佛弟子不能断三缚结的原因。六识身的了知,是说六识有些什么功用与局限?已如实知,才能说是已知六识身。但是了知六识身以前,须先了知六识是什么?六识又是如何出生的?了知以后才能进一步了知六识身,才能进一步了知六入,才能进一步了知六入处,才能进一步了知六入处的由来,才知道六入处的虚妄,然后才能灭除六入处的自我贪爱,才算已证有余涅槃。观行不够彻底的人,只能分证初果乃至三果,不可能证得四果解脱;乃至今时传授南传佛法解脱道的大师们,自己都仍不知六识的正确内容,都落在六识中的意识中,不离识阴及受想行阴,我见都仍未断,怎能教人证取初果的果证?而大言不惭的说他能教人取证初果乃至三果,都是因中说果的大妄语人。因为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他已经证得初果乃至三果了!
如前面章节所举经文之意,即是说:六根与六尘为缘而生六识,六识中之眼识、……乃至意识究竟能哪些法?必须现前观行区分清楚,才有进一步观行的能力。六识区分清楚之后,简单的了知意根一处,也是必须的,(p303)那就得在一切身口意行当中,将意根找出来;这得要建立正知见以后有所体验,才能确认意根的所在。但是在体验观察意根之前,先要了知六识的不同,然后再了知意识异于意根的所在。意识与意根的不同,主要是意识只作了别、观察、思惟、归纳……等分别、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完了以后,作决定的却是意根,不是意识在决定的。意根极为深利微细与遍布,但这是属于菩萨的观行,这里只说明解脱道,所以只解说这个简单的部分。
愚痴无慧的人,都无法对意识与意根分清楚,一定会把意识与意根混合为一,永远都不能分清楚,这就是圣玄奘菩萨〈八识规矩颂〉中说的“愚人难分识与根”。二乘解脱道的修行者,一定要先静坐深入思惟一遍以后,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一一比对六识的不同,也比对意根与意识的不同,实际体验而了知意识与意根的区分以后,才能进一步观行六入的四圣谛、六入处(六根》的四圣谛、……乃至十二因缘一一有支的四圣谛。这个道理说明清楚了以后,实际观行的事情,就交给您自己实地践履,才能真的断除我见与我执;平实若一一详细的写了出来,佛弟子读了就知道了,但是却因为平实写出来了,大家就失去了亲自观行的机会;这样一来,大部分人是无法或无心实地观行履践的,那就连我见也断不了;而执著很轻的利根者,最多也只能断我见,想要断我执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实就免写这些观行的内涵了。
于《杂阿含经》卷十七中, 佛曾经如是开示:【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云何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谓缘眼界生眼触,非缘眼触生眼界;但缘眼界生眼触,非缘眼触生眼想;非缘眼想生眼触,但缘眼触生眼想。缘眼想生眼欲,非缘眼欲生眼想,但缘眼想生眼欲。缘眼欲生眼觉,非缘眼觉生眼欲,但缘眼欲生眼觉。缘眼觉生眼热,非缘眼热生眼觉,但缘眼觉生眼热。缘眼热生眼求,非缘眼求生眼热,但缘眼热生眼求。如是,耳、鼻、古、身、意界缘生意触,乃至缘意热生意求,亦如是广说。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非缘种种求生种种热,乃至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内六入处,外六入处亦如是说。】于此佛陀圣教开示中,若能真实理解者,(p305)已可死却离念灵知心也!我见不断更待何时?初果不取证之,更待何时?
界即是种子,又名功能差别。恐怕多数读者读不懂经文中的真义,谨语译此段经文如下:【如是我闻 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中。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缘于功能的种种差别不同,所以出生了六种的接触,缘于六种接触而出生了六种了知(佛说“想亦是知”),缘于六种了知而出生了六种想要领受客尘的欲望,缘于六种接受客尘的欲望而出生了种种觉知(意识生起苦乐舍受后的觉知),缘于种种的觉知而出生了种种热渴,缘于种种的热渴而出生了种种的追求(所以就轮转生死)。如何是种种的功能差别呢?就是讲十八种的功能差别:也就是眼根功能、耳根功能、鼻根功能、舌根功能、身根功能、意根功能、眼识功能、耳识功能、鼻识功能、舌识功能、身识功能、意识功能、色尘功能、声尘功能、香尘功能、味尘功能、触尘功能乃至法尘功能。如何是缘于种种的功能差别而出生了种种的接触?如何乃至缘于种种的热渴而出生了种种的追求?是说缘于眼根功能而出生了眼对色尘的接触功能,不是缘于眼根接触色尘的功能来出生眼根的功能;只是缘于眼识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识接触色尘的功能,不是缘于眼识接触色尘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的了知。不是缘于眼识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识接触色尘的功能,反而只是缘于眼识能触色尘的功能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的了知。缘于眼识对色尘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的欲望,不是缘于眼识对色尘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识的了知,只是缘于眼识对色尘的了知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领受的欲望。缘于眼识领受色尘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识的觉受,不是缘于眼识的觉受而出生了眼识想要领受色尘的欲望,反而只是缘于眼识对领受色尘的欲望而出生了眼识的觉受。缘于眼识领受了对色尘的觉受而出生了眼识的热渴,不是缘于眼识对色尘的热渴而出生了眼识领受色尘时的觉受,反而只是缘于眼识领受色尘的觉受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的热渴。缘于眼识领受色尘的热渴而出生了眼识的追求,不是缘于眼识对色尘的追求而出生了眼识领受色尘的热渴,只是缘于眼识领受色尘的热渴而出生了眼识对色尘的追求。如是,耳根耳识、鼻根鼻识、舌根舌识、身根身识、意根意识的功能缘于法尘而出生了意识对法尘的接触,……乃至缘于意识对法尘的热渴而出生了意识心对种种法尘的追求,也是像这样子的广说。这就是说,比丘!缘于十八种的功能差别而出生了六种的接触,……乃至缘于六识的六种热渴而出生了种种的追求;不是缘于种种的追求而出生了六识的六种热渴,(p307)……乃至不是缘于六识的六种接触而出生了十八种功能差别(十八界),反而只是缘于十八种功能差别而出生了六种的接触,……乃至缘于六种的热渴而出生了种种的追求。”佛说完这部经以后,诸比丘听到佛所说的法,都欢喜的奉行。犹如内六入处的功能差别,外六入处的功能差别也是像这样的说明。】
在这一段经文中, 佛已详细无比的说明了一件事实:因为有十八界(有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功能差别)所以才会有对六尘的能触功能;有了对六尘能触的功能,所以才能对六尘有所了知(想即是知);有了对六尘的了知功能,才会有想要知道六尘境界的欲望;有了想要知道六尘境界的欲望,才会领受六尘而生起了对六尘的觉受,就有了苦、乐、舍的觉受;有了苦、乐、舍的觉受,就对六尘中的种种顺心境界生起热渴的追求,就会生起想要离开世间六尘苦受而追求六尘乐受的种种追求;于是就沦坠于我所境界中,不断造作恶业而轮转不断,也会不断的造作善业而执著世间行善的后世果报,就轮转于三善道中永无出期了。这段经文中说的六入(眼缘色乃至意缘法)、触、受、想(了知)、欲(爱)、求(取)、热(烦恼),都属于十二有支或思惑所应断,行者一一细观,一一思惟以后自可得知,不待平实多言。
这就是说,因为有了眼根能触色尘的功能,有了色尘能显色境的功能,有了眼识能见、能了知色尘的功能,所以才会有眼根、眼识对色尘的接触;有了眼根接触色尘、眼识触色尘的心所法功能(界、种子),才会有眼识的能见之性;有了眼识的能见之性,才会有眼识的想阴(眼识对色尘了知的自性)存在;有了眼识对色尘了知的自性(想阴)存在,才会有眼识想要了知色尘境界的欲望存在;有了眼识想要了知色尘的欲望存在,才会了知色尘境界而生起了苦乐的觉受;有了眼识对色尘的苦乐觉受,才会有眼识想要时时处于色尘境界中加以领受的热渴心行;有了眼识对色尘境界的热渴心行,才会有眼识对色尘中顺心境界的追求,所以导致修定者无法证得二禅等至境界;有了意识、意根对自我的执著,所以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人无法证得灭受想定,因为常求自我得以永远存在。由于有求,所以就出生了贪爱,出生了求不得苦及想要保持无常性的眼识乃至想要保持意根的自性功能常住不灭,于是世世死后就必需不断的入胎,才能继续拥有眼识领受色尘的功能自性(界),乃至拥有意根对万法的执取自性(界),于是就流转于生死之中了。
灭除了对“眼识自我”的贪爱,也灭除对眼识自性(眼识的我所)的贪爱,(p309)就是灭除了我执的一部分。对于眼识,应当依佛所说如是观行;反覆并且详细的长时间观行之后,转而对于耳识、鼻、舌、身、意识,也都应当一一反覆而长时间的如是细观。若能如理作意而完整、详细的观行之后,就不会再堕入识蕴六识常住不坏,不会堕入意识离念灵知常住不坏的自性见中,也渐渐可以断除对这十八界法的我执,当然也不会再堕入识蕴六识的心所法(我所)而执取识蕴的六种自性(眼识能见之性、耳识能闻之性、……身识能觉、意识能知之自性),我执即断;或者比较执著的人,此时只要不再如以前一般妄将识蕴六识的自性执取为常住法,就不会落入意识心所法(离念灵知)的自性功能中。假以时日继续深入观行其虚妄性,就能进断一分我执与我所执,再分证一分解脱的果实,乃至满证解脱:永远不再被识蕴及识蕴的六种功能自性所系缚。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阿含正义,摘录,第一,第一章,绪论,唯识,探源,第二章,初会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