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5期>

“导师”之真实义(三之一).......... 正礼(2)

[第035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
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经中列举七种胜义僧:佛、菩萨、独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一切众生及佛弟子皆清楚知道佛、独觉、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皆是胜义僧,然而对于菩萨,尤其是现在家相之菩萨,是否为胜义僧,常有怀疑,故 世尊特别说明,“有圣法得圣果”之菩萨,也是胜义僧。 世尊于经中不说明其余六种补特伽罗属于胜义僧的道理,特别说明现在家相之菩萨亦是胜义菩萨僧的道理,菩萨现在家相以大乘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不受出家别解脱戒之羯磨法、布萨诵戒、恣意举犯等等之法,但因为有殊胜的大乘圣法,而且证得殊胜的圣果,所以也是属于胜义僧所含摄。什么是菩萨的圣法及圣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三十一:
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转妙法轮度无量众。诸菩萨摩诃萨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就。
菩萨依于亲证法界实相的殊胜圣法,因而除了可以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等沙门解脱果之外,尚且可以现观如来藏在一切有情身上之运作,而此现观乃是一切二乘圣人及三界凡夫所不能现观之智能。若有菩萨于世间住持佛法,便会有二乘人可以修出离法,因为菩萨可以同时宣扬二乘解脱道法义,以度二乘种姓者,而且菩萨亦可以度诸大心的众生入法界实相法中,乃至成就种智之法,因此,菩萨所修之法相对于二乘人所修,是为殊胜圣法;相对于二乘圣人只证沙门解脱果,菩萨除了亲证沙门解脱果外,亦同时亲证般若智能及种智智能所成就之佛菩提果,故称为殊胜圣果。菩萨依此现观法界实相之智能,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努力修行,终能证得佛果,非是二乘人之所能得,故亦名殊胜圣法及圣果。故说菩萨非仅得二乘沙门果,亦得大乘佛菩提果,令三乘教法具足圆满,故菩萨能做众生导师。
反观二乘人,证得声闻初果而断我见,可以七次人天往返而解脱三界之系缚;若是决定不回心修学大乘法求取佛果时,必入无余涅槃,不再探求法界实相。同理,二乘之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若不回心大乘法道求取佛果,则必然入无余涅槃,不再探求法界实相。菩萨却能世世住世,永不入灭,所以能以所证佛菩提果来广利众生。因此,二乘人唯得沙门果,不得佛菩提果,不能利益于大心菩萨,不能做众生导师。
三、菩萨得如实智,二乘不得如实智:
二乘人现观蕴处界诸法虚妄不实,是众苦之根源,故灭尽蕴处界诸法,入无余涅槃。然而对于一切有情之蕴处界诸法,如何能够生起,生起的根源为何,则因智能浅狭而不能起心探究。因此,二乘人对于蕴处界诸法的体性,唯能了知诸法缘起性空之虚妄性,不能知解蕴处界诸法之如实性。菩萨则依大乘禅法,现观蕴处界诸法虚妄不实,起心探究诸法虚妄不实、空无自性,而空无自性之法如何可以生灭不已?必然有一实相之法不生不灭,作为蕴处界诸法之所依,而令诸法能够生灭不已,令一切众生于三界中生死流转不已。
菩萨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心之后,则能现观不生不灭之如来藏心,与生灭不已之蕴处界诸法和合运作;蕴处界诸法空无自性而能生灭不已,其实皆是如来藏功能性之所显现,因此蕴处界诸法其实皆是附属于如来藏而存在,蕴处界诸法不能离开如来藏而存在,所以蕴处界诸法之真实体性,其实是如来藏种种功能体性所显示,是如来藏之种种功能体性所含摄,从而可以由观察蕴处界诸法之种种法相,了知如来藏之种种功能体性。如此证知蕴处界诸法之体性,方谓正知蕴处界诸法之如实性,因为如实正知蕴处界诸法之虚妄性及如实性,是谓菩萨所证不共二乘之如实智。《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复次佛得如实智名,于一切法相如实了故。二乘知法不尽原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称如实智,以是种种义故,二乘不得称佛。
成佛是菩萨法道之极果,佛陀能够究竟如实了知一切法之法相皆是如来藏之功能显现,因此获得究竟如实智,于生灭性之诸法与不生不灭之如来藏都如实了知,菩萨则少分、多分证得诸佛的如实智。然而,二乘人只能现观生灭性之蕴处界等诸法,不知如来藏在于何处,不能现观不生不灭之法界实相,故不能探讨诸法的究竟根源,也不能完整的涵盖不生不灭法及生灭法之种种法性,因此不得如实智。因此,二乘人无有如实智,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唯有诸佛菩萨有如实智,才能称为众生之导师。
四、菩萨有大方便力,二乘人无大方便力:
二乘人仅能观察蕴处界诸法的虚妄,因此对于意识心“虚妄我”之存在,视为流转生死之苦因;他们唯有断除意识心及蕴处界诸法,灰身泯智以后才能得到涅槃的寂灭之乐。因此,二乘人之法道必然要往灭尽蕴处界“我”而入无余涅槃的方向前进,若是二乘阿罗汉对于众生尚能生起一丝丝悲心,尚能生起一丝丝探求法界实相之心,便是重新生起一丝极微细思惑而退回三果或四果向,则又会于三界中流转生死,不能究竟苦边。
菩萨与二乘人不同。菩萨于证得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后,现观蕴处界诸法的虚妄性,如实了知意识觉知心的虚妄性,同时也现观如来藏之真实性,并且了知意识心的现起是如来藏种子之流注,即使灭尽意识心,尚有如来藏执持意识心种子,即使灭尽蕴处界诸法,如来藏仍然执藏著蕴处界诸法的种子,而如来藏及所执藏的种子,是永不坏灭的,法界中无有一法可以破坏如来藏及其无漏有为法一切种子。由于菩萨现观蕴处界的虚妄,又现观如来藏之真实,而蕴处界诸法虽然虚妄,从如来藏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蕴处界诸法依于如来藏之功能性而出生,实际上也是永不坏灭的,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只是灭除如来藏出生蕴处界诸法的藉缘而已,令如来藏暂时因为缘阙而不出生蕴处界诸法,其实如来藏出生蕴处界诸法的功能性仍然丝毫不坏不灭,所以如来藏心体永不坏灭,如来藏是众生自己流转三界生死的本体。由此,菩萨认知到:唯有究竟清净如来藏所含藏的善恶贪厌种子,才是究竟的解脱生死。
因此,菩萨便转依如来藏之清净性──永不于六尘万法起贪染心──生起大方便力,与二乘人同样了知蕴处界的虚妄,逐渐修除觉知心种种染污心行之现行,并且灭除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而无法灭除的习气,但是与二乘人不同,不灭除蕴处界诸法中之无漏有为法,不入无余涅槃。因为,菩萨了知蕴处界诸法乃是如来藏功能性的显现,因此藉由蕴处界诸法的生起,探究如来藏的种种功能差别,产生了无量的方便力。由于菩萨具有如此的大方便力,故贤圣菩萨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样逐渐断除见、思二惑,但是菩萨却能灭除涅槃贪,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乃至八地菩萨如同阿罗汉一样究竟断除见、思二惑,八地菩萨有大方便力可以不入无余涅槃,继续修学一切种智而成佛道,而二乘阿罗汉无有方便,于断尽见、思二惑必入无余涅槃。
由于二乘声闻缘觉无有方便力,现观蕴处界虚妄,信受佛语了知唯有涅槃真实,必急入无余涅槃,于无余涅槃位中,无知无觉,无法利益众生,不知可以生起悲愿的力量而以种智方便,灭除见、思惑以后继续常住于人间,广利有情,故二乘人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大乘菩萨有大方便力,同时现观诸法虚妄与如来藏真实不灭,故转依如来藏常住世间广利众生,故能成为众生之导师。
五、菩萨利益一切有情,二乘人无法利益一切有情:
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二乘初果人七次人天往返便入无余涅槃,二果人一来,三果人不来,四果阿罗汉现生取证无余涅槃,所以二乘人从证初果到入无余涅槃,最多七生之中,所能利益的众生极为有限。特别是二乘人修远离行,要远离五欲及众生,故多现出家相远离世俗生活,因此救度众生只是随缘而作。再者,二乘人灭尽十八界,入无余涅槃后,无知无觉,不知有众生祈求加被之事,于一切法皆无所知,于一切事皆无所能为,所以二乘人利益有情极为有限,无法利益一切有情。
菩萨则因大悲心之愿力所持,不论示现出家相或者在家相,于三界中生生世世皆以四摄法救助众生。即使如同二乘人一般,逐渐断除三界生死烦恼之见、思二惑,然而菩萨断除三界生死烦恼所修之远离行乃是心远离而身不远离,仍然以五蕴身常住世间永不远离众生,乃至三大无量数劫修行成佛,亦不远离众生。菩萨成佛之后,更不舍悲愿,尽未来际无有穷时而利益众生,因此菩萨从初发心起,乃至成佛后,利益众生无有停止之时,利益众生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故说菩萨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因为时劫无量无尽。
从所修法道而论,二乘人所修所证皆以蕴处界之生灭诸法为限,不能探究法界实相之不生不灭法。因此,声闻人只能利益声闻人,不能利益缘觉人,因为智能不如缘觉人;缘觉人可以利益声闻人,亦可以利益缘觉人,但是对于菩萨种姓学人欲探求法界实相,则无法利益,因为所修的法道与智能不能相应于法界实相之法。菩萨则可以利益声闻、缘觉及菩萨,一切根性皆可利益无有限制。乃至世俗凡夫求于世间法诸善巧者,由于二乘人修远离行,于世间法无有善巧,故不能利益世间凡夫之所求而摄受之,菩萨则以四摄法,与一切凡夫同事、利行,并以财物、爱语布施一切凡夫,乃至凡夫求于世间诸善巧法,菩萨亦能具足五明而满足一切凡夫众生之所求,并且巧设方便,接引一切凡夫众生入于佛法之中。因此,二乘人不能常住世间,不能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巧之法,故不能成为众生之导师;唯有菩萨常住世间,具足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巧之法,乃能成为众生之导师。
六、菩萨住持佛教于世间,二乘人不能住持佛教于世间:
当二乘人急入无余涅槃后,于无余涅槃中,无知无觉无所能作,乃至有众生祈求已入涅槃之阿罗汉慈悲加佑,乃至祈求入梦开示者,皆不能如愿。二乘人于世间修学解脱道,主要是为求自身能够解脱生死流转之苦,于世间住持佛教是依于学法而随缘住持,当其亲证解脱果后,一心只求迅速解脱生死之苦,入无余涅槃,无复关心佛教兴衰,对于解脱道是否能久住于人间利益众生,并不关心。因此,二乘人住持佛教的人数必定迅速减少,特别是五浊恶世之二乘人,由于众苦逼迫,必然精进求取解脱,急求涅槃,不复回入五浊恶世住持佛教,故二乘人不能住持佛教。此外,若是由二乘人住持佛教者,必令佛教之法道不能具足三乘之法,必然令佛教之法道不能降伏诸外道见,乃至令佛教迅速殒殁。
菩萨起大慈悲心,不忍见众生于三界中生死流转求出不得,故誓愿生生世世于三界中摄持众生出离众苦,因此生生世世于世间住持佛教,特别是五浊恶世世间,众苦逼迫,更有大悲菩萨发愿长久住持救护众生,譬如 地藏王菩萨誓愿于地狱中,救护一切极恶众生出离地狱。因此,唯有菩萨愿意不往生天界受种种乐,愿意生生世世回入众苦世间住持佛教,令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因此,由菩萨能住持佛教、住持三乘佛法,可知佛教之建立决非二乘人之所愿作、乐作、能作,但佛教之建立必然是菩萨之所愿作、乐作及能作。由于菩萨具有般若智能,乃至深入般若智能而发起唯识种智智能,使得菩萨住持佛教时,能够令声闻种姓及缘觉种姓之人能够依其种姓而得沙门四果之解脱果,乃至菩萨种姓之人能够证得般若智能,于未来无量世之修行后,得以成就无上佛菩提果。如此功德,只有菩萨住持佛教才能令三乘法教同时具足,尽度一切众生种姓,无有遗漏缺憾。由此可见佛教寺院皆以供奉诸佛及等觉菩萨为主,不以供奉声闻罗汉为主者,即是因为唯有菩萨能够长久住持三乘佛法于世间,成为一切世间众生之导师,非诸声闻缘觉之所能。
由于上述略述之六种原因,可以了知二乘人之心性狭小及其所学法道浅薄,使得二乘人不愿、不乐、不能作为一切众生之导师,唯有诸佛菩萨悲心广大,智能深邃,具大方便力,长久住世能够住持佛教,因此能够作为众生之导师。(待续)
六尘境中作主者必是意根 .......... 正勤
六尘境中作主者必是意根
近日由同修会共修学员手中获得《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蠡测》一书(作者:高雄文殊讲堂之释法宣),其中部分所述与本会所说法义大不相同,兹引述其中文句如下:第37页谓“有言能分别者是第六识,而于其中取舍决定者为第七识,例如一时同见茶酒,第六识了别一为清茶、一是白酒,第七识思惟作主以茶代酒、或取酒舍茶,以此证成第七识。然经论中说,第七识内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恒以第八识为境。而第六识以六尘一切法为境,既然各有所缘之境,而第七识如何将第六识分别之境加以思惟决定?此只是第六识相应之思、慧等心所于第六同缘之境上,另起思惟抉择之心所而已,称不上是第八识之作用,以第六识与第七识所缘之境不同故。”另第76页谓“有谓第六识分别六尘境界,第七识于中取舍作主,此乃不知第七识之所缘境者。末那识之所缘境为第八识见分,故称第七内执第八为我,第七识于凡夫位并不在六尘境界中分别作主,分别六尘境者乃第六意识。若说第七识于六尘境中取舍作主,乃是违背诸识缘境识各有界限,应善了知,不可混滥。”由于上述内容有诸多过失,为免令读过此书者受其误导,故提出辨正如下: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导师,真实,之一,..........,正礼,导师,真实,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