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4)
并且修忍辱及布施:忍就是无畏施,布施就是财施与法施,用忍和财法二施,来润泽众生,让众生心灵得以依止,并且离开不需要有的痛苦。还要深入的观察苦与乐的体性其实平等。苦与乐的体性怎么平等?你说:“明明就不平等,你乱讲!”但是我告诉你真的平等,看你从哪个方向来看嘛!苦与乐二法都是相分,相分都是如来藏所生,所以它是平等的。苦与乐,从世间法来说也是平等,因为受苦与受乐都是唯人自招;所以别人受乐时不必欣羡,自己受苦时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都是个人自己所造的业果。如果下一辈子不希望受苦,这一辈子就要造善业、修福德。所以三界中的众生是很平等的:生为天人受乐,是因为他往世曾修善业;生为地狱众生受苦,是因为他往世曾造大恶业;所以苦与乐其性平等,都是唯人自招。从一个破参的人来看,如来藏出生了苦、乐相分,生出来以后都由意识觉知心去领受,如来藏从不受苦乐,所以从祂来讲平等。换句话说,从实相来看,苦与乐平等,没有差别。
这样深观完了以后,再来深观自己开口说话得体不得体、如法不如法,能否利益众生?这些都是以不坚之命来交换坚固法身慧命的方法,所以都不能忽略;因此“凡所发言”开口说话应当柔软。还要善于度化众生,换句话说,度众生不可以用强拉的。但我做的事都是死拖硬拉的,因为我的目的不是要劝他们来这里开悟,我的目的是要把邪见赶出佛门。所以我都用强势的手段:我不先去找他们,不先与他们谈。你既然谤法,我就直接破斥了!他们毁谤正法,并且抵制,是希望我去向他们巴结,去与他们对话。门儿都没有!我的目的不是要他们来学法证悟,但他们若愿意放下身段来学,我一样会帮他们证悟;可是,我只是要把邪见赶出佛门,我的目的在这里,不想去巴结他们。可是诸位不要跟我一样,你们要用柔软的方法去度众生,除非笔战。笔战打起来一定是很惨烈的,但是接引别人学法,当然都是要用柔软的口吻和身段。
可是我在破斥邪见时,在身段很强硬的姿态下,其实我所写的东西确实是很柔软的:因为古时禅师把你破斥时,他们绝对不会向你说明理由与内容的。但是我把那一些理由与内容,很详细、很细腻的一一说明;自古以来像我们这样做的悟者,找不到一打。所以我的作略是金刚性的,但心态与作法却是很细腻、很柔软的,这也叫做善化众生,令众生如法住于佛法之中。所以现在外面离念灵知已经没什么卖点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离念灵知就是意识我。只要他已经开始学禅,读过我两三本书就懂了,这也叫做善化众生,令如法住。
身为佛弟子还要注意的就是远离恶友,若不能远离恶友,就会被恶友拖着离开正法。恶友常常会找你做什么事,你们知道吗?会找你泡茶:泡老人茶。如果是偶然来泡一趟,我们应该要很欢迎,不可拒绝;然而恶友是三天两头就来泡茶,泡茶时当然专讲是非,并且还是编造的是非,那就是恶友了!这些茶泡下来一定是心放逸了!大家要记得远离恶友,心才不会放逸。至于世间人饮酒、博弈、射猎,那就要赶快远离。饮酒就是一天到晚找了你,随便找个小吃摊,一瓶米酒就喝起来了;常常喝酒,是妨碍佛弟子威仪的,所以不应该喝酒。如果生为学佛人,却让人每天看到脸都是红彤彤的,都有酒味,那就坏了正法了。至于博弈,博就是赌博,弈就是下棋,一天到晚赌博或下棋,心思都会在赌博与棋法上面,会把佛法忘了;因为下棋要输赢的,虽然不一定有彩金,但是一定有输赢;为了赢棋,有时晚上睡觉都在想下一着棋该怎么走,那就放逸了。射猎就更不可以做,学佛人还拿着猎枪去打猎,人家说:“这么没有慈悲心,还说他心好!”讲不通了嘛!这些事情都犯了律仪戒,是学佛人所不该做的事,所以“悉不为之”。能像前面所讲的去修行,就叫作“以不坚之命来转换为坚固的法身慧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中略)】——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
语译: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
“如果已经获得人身,并且财物富饶,还能在世间法上得自在,不受制于人;这样的人应该先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和持法之人。”父母还摆在师长之前,如果为了先供养师长,却是克扣了父母的供养来做,那就叫作其心颠倒,堂上二老等同两尊活佛,家中两尊活佛不供养,却先来供养师长,师长若知道是克扣了堂上两尊活佛来供养的,受得也不痛快;所以先应供养父母,然后供养师长。供养师长是说:从你初学佛,他就一直教导你正知见,纵使他没办法帮你开悟,至少接引你入了佛门,至少给你正确的观念,也没有害你大妄语,也没有害你破坏正法,这样的师长很难得,难道不应该供养他们吗?如果不是有这些师长,你能遇到帮你证悟的和上吗?正因为有这样的师长告诉你:“离念灵知是不对的,意识境界是错误的,应当离开意识境界。但是你想要开悟,我帮不上忙,你现在有了基本的知见了,再去找一位真善知识求悟,就有机会开悟了!”像这样的师长是很难得的,不会让你堕于大妄语业中,也不会让你落到谤法恶业中,这种师长非常难得,当然应该先于和上而供养;除非他已害你大妄语,除非他误导你学佛的方向,害你走错路,否则应该先供养他。
纵使后来你找到大善知识帮你开悟了,但原来的师长还是应当先供养,然后才来供养帮你证悟的和上。和上在密教中称为根本上师,也就是帮你证得实相的那位上师,他是你修学正法的根本,所以叫作根本上师──和上。耆旧则是跟你熟识的老人或故旧,他们有世间法上的道德,所以称为耆旧。持法之人就是除了你的和上以外,他们常以正法在弘扬度众,就是持法之人。
除此而外还要供给远至及初行之人疾病所需,这是说,从远方来拜访的人,或者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此地,只是经过此地要去到另一个地方的远行者;或者有人即将去远方,但是身上有疾病,所需的医药也应该供给。对这些人,我们在应对时,说话应当柔软,而且要常常怀着惭愧心,总是想自己不能回报父母等人。于对待这些人时,不要偏于自己所信敬的某一位有道德者,而是应该普同供养。我们在做法事时不也常常这样吗?从三宝到饿鬼都是普同供养,并没有供养三宝时而不供养饿鬼的;同理,供养父母、师长、和上,乃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需,不该偏于其中自己所信敬的有道德者,所以对僧宝、父母、师长的供养,应当平等普供,对于堂上二老也要平等供养。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缘,绝对不会专门供养母亲而不供养父亲的,所以对于有德之人也是不偏心供养自己所信敬的某一人。如果看见有贤圣、持戒和多闻的人(贤圣是说有证道的人,持戒是说他受戒不犯,以及多闻佛法者,虽然还没有悟,但是多闻佛法),遇到这些人能以房舍、田宅、饮食、病药而供养之。
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
并且还要常常为别人详细的说明:僧宝之中多有功德。因为僧中确实多有功德,但是 佛特别交代要“深言”;不要只说到表相的僧宝,否则就成为浅言了。僧宝有胜义僧、有菩萨僧,不是只有声闻僧一种,所以应当深言僧中多有功德。有很多人只看表面,可是实际上的情况都忽略了!所以有很多人一天到晚礼拜,求佛菩萨指引明师;可是指引他遇到明师了,他却因为明师示现居士相而不肯学;在家菩萨好意要把证悟的妙法传给他,他却推辞:“你不是僧宝,我不要跟你学。”可是回到家,又继续礼拜 观世音菩萨,求 观世音菩萨帮他找到善知识,却不知道他跪求的 观世音菩萨还是有头发、戴天冠、穿天衣的。当他翻开根本论研读而想要理解,可是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是谁造的?(大众答: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如今在天上有没有留头发?(大众答:有!)还是有啊!等到后来有一天被人点醒了,才知道原来大乘胜义僧宝的实质是这样的。所以胜义僧的范围是很广的,想要深知还真的不太容易呢!华严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变成等觉大士,他参访了一位八地菩萨的婆须蜜多,你看她的表相只是一个高级妓女,她的庄园其实就是红灯户;但是善财童子去礼拜她、学法,后来成了等觉大士还是怀念她的功德,因为她把无生法忍传给他,她也是大乘法中的菩萨僧。所以说僧中多有功德,这个“僧”还得要深言,不能浅言,所以 佛说“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不可以浅言。
除此而外,还要说什么呢?说僧中有修集、有向道、有得道的不同。修集什么?修集须陀洹果、修集二果、三果、四果,是还在修集的。除了修集以外还有向,譬如向须陀洹:我见断了,暖法生起;可是他还没有完全转依自己的观察所得,还不肯认定自我虚妄,所以成为向须陀洹,就是向初果,还没有真入初果;因为他对自己观察五阴我虚妄,还没有完全认定,还在犹豫,这就是向须陀洹;后来确定不移了,就成为初果人;所以有向、有道,得初果就是得道。我见断了,还没有如实转依他的观察,那就是向初果,向须陀洹。声闻解脱道中有四向四果的不同,所以有向二果、二果,乃至向四果、四果的差别,但都是有功德的。可是“僧中多有功德”,不是只有声闻道的僧宝而已,还有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的胜义僧宝。如何是金刚三昧?从事于如来藏的修证,证得而不退转时就是证得金刚三昧;这是最浅的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在实相上说的;从如来藏的转依而往上进修,修证“相见道”位的种种别相智慧,也是金刚三昧;再往上进修,修一切种智,也是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的范围很广,但金刚三昧都是在实相上修的。从实相上面修,还得要在虚相上面修;什么叫虚相?就是修电光三昧。也有人解释电光三昧,说是电光见道,也可以通啦!但不是真正的电光三昧。什么叫电光见道?譬如说,暗夜之中乌云笼罩,又加上正是黑月的二十八、二十九日,若再加上乌云笼罩,真是纯暗而无明的;可是突然间雷电一闪,在那一闪当中,眼前的道路不就很清楚显现出来了吗?此时就这么一闪,你就知道原来路是通到那边去,一闪就看清楚了。同样的,大乘的见道就只是一刹那间,突然间一念了知:“啊!原来如此,如来藏就是祂。”接下来成佛之道,你就能渐渐地懂了,所以这也叫电光三昧。
但是电光三昧,主要是在说明:蕴处界犹如电光,因为从如来藏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祇劫永不坏灭的常住性来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都犹如电光一样,一闪就过去了。诸位没悟之前,说今天来听法听得很欢喜,时间晚了该回家了,下一次要再听法还得再等一周:“七天好长喔!”但这个长是因为你还没有见道。你如果从如来藏来看,不说这七天,连一世都很短;不说一世,好几个大劫过去了,都算很短。因为从如来藏的常恒而不生灭来看,以及从眼见佛性时的佛性真实来看,这一生就像只是一刹那一样;如来藏、佛性恒不生灭,过去无量世、未来也是无量世,这样相待于这一世,就像电光一般一刹那就过去了。如果你再有更好的证量,有了如梦观,你来看往世过去的某一世,就像是南柯一梦,都是很短就过去了!一世又一世这样过去,犹如电光,这就是电光三昧。有了电光三昧,你会对这一世的得失看得很清淡,只有一件事情你会看得很严重:就是道业,就是佛教正法的永续流传。其他都会看得很清淡,因为都只像电光一样,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就是电光三昧。
相关阅读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