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菩萨不但要修集向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而且还要修实相金刚三昧,虚相电光三昧,因为虚相法也很重要。如果不是虚相法的现观,对世间法的执着就很难修除,所以修了声闻道,还得要修菩萨道的金刚三昧及电光三昧;这样现观了以后,就能平等奉施。能平等奉施的人,奉施以后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是故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由于这个缘故,我 释迦牟尼佛在《鹿子母经》中向鹿子母说明:‘虽然奉请了佛及五百阿罗汉,还不能称为请僧之大福德。假使心中完全平等,在僧团之中,布施给一位看来似乎是极恶的比丘,一样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似像极恶比丘”,是说有一位比丘说话粗鲁、贪财无厌,叫作似像极恶比丘。为什么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仍然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果报?因为这种比丘虽然戒律守持的不怎么好,看来似乎是僧中的恶人,他这个人虽然无戒可是却能多闻,多闻之后虽然不修善法,所以有时恶口、有时贪财,但他也能为人演说三种菩提,并且演说三乘菩提时不离因果:有因有果。他也不曾诽谤佛宝、法宝、僧宝,并且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妙正法之幡,他的正见没有丝毫的错谬。所以供养这样的似像极恶比丘,看来似乎很恶劣的比丘,还是一样得到无量的福德;正因为他护持正法,为人演说三种菩提而无错谬。从这段 佛陀的开示中,大家要注意:供养有大福德的对象,是演说三种菩提,而不是单只演说一种菩提的人。说只有一种菩提,是指什么人呢?有人猜到了!当然就是印顺法师他们嘛!也是台南大愿法师等一类人,他们总是说成佛之道就是解脱道,没有什么明心、见性、一切种智,他们说解脱道就是般若、就是实相。但是,如果照他们这样讲的话,那就应该没有三乘菩提,只有一乘菩提;而他们的一乘菩提却又不是 佛说的唯一佛乘;因为 佛说的唯一佛乘是具足三乘菩提之法,而三乘菩提之法讲的就是声闻道、缘觉道、佛菩提道。可是他们说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那就是主张只有一乘菩提:只有解脱道的声闻菩提。可是这个说法,问题非常多,简单地说两点就好,如果解脱道就是成佛之道,请问:“阿罗汉解脱了没有?”请问:“辟支佛解脱了没有?”当然必须要答“解脱了”,不然就成为谤法、谤僧了。既然阿罗汉、辟支佛都解脱了,为什么 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那些阿罗汉们没有一个人能成佛?所以显然成佛之道不是由于证得解脱而成佛的,而是另外还有别的法,那就是说:除了声闻法以外还要具足因缘法及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诸地无生法忍具足圆满,若一切种智没有具足圆满,就称为道种智,就是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
可是一切种智的智慧要从哪里来?要从亲证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就是从如来藏的一切功能差别的具足亲证而有。这一切种子都含藏在如来藏中而流注出来,既然是从如来藏来,显然一切种智的修证必须要广证一切种子,而一切种子修证的前提当然是要先证如来藏,这就是佛菩提道的见道;否定了如来藏而不肯亲证,就是否定佛菩提道的正法。所以印顺法师虽然看来慈悲、慈祥、戒律清净、年高德劭,似像极善比丘;可是似像极善比丘说出来的法却是在破坏佛教根本大法的,他的追随者星云、证严、昭慧法师也都同样否定如来藏。这些否定如来藏的人,你要不要去供养他?你供养他就是帮助他破法,你护持他就是帮助他破法,那倒不如来供养这位似像极恶比丘:又是恶口、又是贪财、又没有好威仪的凡夫比丘。不如供养这种极恶的年少比丘,因为至少他还能演说三乘菩提,不谤法宝。可是年高德劭、慈悲、慈祥的似像极善比丘却是谤法者,你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这得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不必很好,用膝盖来想就懂了。所以宁可供养年少的粗言恶语而又贪财的年少比丘、极恶比丘,也不要去供养印顺、证严、星云法师那些否定如来藏者,应当如是。
你供养越多,他越有能力谤法、抵制如来藏,这样的年长、慈悲、慈祥,看来似乎戒律清净的极善比丘,我们去供养以后却以善因而得来世恶果。所以大家要注意 佛这一句话:“亦能演说三种菩提。”不是只有演说一个解脱道。而且说法时有因有果,若是否定如来藏就成为无因无果,三世因果就不能成立了!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再发明一个意识细心来连接三世因果,所以昭慧法师不得不再发明一个“业果报系统”来联系三世因果。但是业果报系统是什么?这是她自创的“佛法”嘛!能成立业果报系统的就只有一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嘛! 佛已经讲过了,不必她再去另外发明新佛法。她舍弃可证的如来藏,去发明另一个玄想的、玄学的、妄想出来的业果报系统,那不是愚痴到极点了吗?所以否定了如来藏以后就变成无因无果了,无因无果就是谤法。
如来藏也是三乘菩提的根源,没有如来藏就不可能有三乘菩提,所以他们否定了如来藏,就是谤法嘛!所以我们宁可去供养恶人年少似像极恶比丘,也不要去供养星云、证严法师……那些抵制如来藏的人。因此我们所供养的人应该是能执持如来无上胜幡的比丘,而不是去供养那些否定如来藏正法的人;因为当他们把如来藏否定了以后, 佛的正法就变成一无是处了,连外道都可以来破你。但是有如来藏正法时,不但一切外道不能破,乃至任何已经知道如来藏密意的人也无法破,这样才是护持 佛的正法。所以应当供养贪财恶口粗言恶语的似像极恶比丘,别供养错了,因为他能执持如来的无上胜幡,而且他有正见而无任何错误,如果能这样供养僧,那就是供养佛与僧二宝。
如何是供养法宝?这里没说到,我们来补充一下。供养法宝有两个部分:第一、修学及亲证:如实履践,如实亲证。第二、护持及为人解说,这就是供养法宝。不是像有些寺院请来《大藏经》放在经橱中,然后在经典前面供上香与茶;那不叫作供养法宝,那白纸黑字没有用,要有人研读它而证悟,要有人证悟后拿它来用,才是真实供养法。所以供养法宝在于护持正法、如实亲证、为人解说、加以宣扬,这才是供养法宝。 佛降生人间的目的是在利乐有情,我们若能亲证而为人演说,就是供养法宝。以正法帮助修学大乘的凡夫僧宝悟入,就是供养僧宝、供养法宝,就等同于供养佛宝了,这就是对 世尊而作的法供养。
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佛接着说明:如果能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就是具足供养三宝了!因为你能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就表示已有能力如法修行了,就是供养法宝了。怎么样观察佛法的功德微妙呢?你必须要先亲证嘛!如果没有亲证,如何知道佛法的功德微妙呢?特别是要亲证大乘菩提!亲证了以后,你会发觉原始佛法的四阿含经典也能懂,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典、第三转法轮的唯识系种智经典也一样可以通达;从大乘的明心证悟而可以通达三乘菩提,就会知道:“佛法还是真的微妙,功德真实广大。”既然如实的观察到佛法的功德微妙广大,当然要护持,当然要为人宣说,那就是具足供养法宝了。这样供养了法宝、供养了僧宝,也就是供养了佛宝,就是具足供养三宝了。
如果有人布施时,心中不求未来世的世间法果报,那就是供养无上菩提,这样的人就具足成就了布施波罗蜜,也能真实修学佛菩提道。因为这个布施到彼岸,不是未悟的人所能做得到的。还没有悟的人在布施时,明明看见有自己在布施,有别人在受施,还有布施这回事,三轮都在;可是菩萨证悟之后布施,不妨同时有施者、有受施者、有布施,但是同时也观见正在布施的同时,这三件事都无实法,无妨三轮具足而又三轮体空,互不相碍。这就是“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不坏世间法而证空性,这样在布施当中而又同时能到涅槃彼岸(因为三轮体空就是涅槃),所以说他这样的布施是成就布施波罗蜜的──布施到彼岸──也是真正的修证佛菩提道。这样的菩萨、这样的佛子,能获得未来世的无量功德,当然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
并且能修慈悲心:不但能拔除众生的苦恼,也能给予众生到彼岸的安乐,也能破除自己和众生的种种痛苦,并且宁可舍弃自己在世间法上的快乐,来破除众生的痛苦。像这样有正知见的菩萨,纵使他还没有开悟,在还没有证得菩提之前,也能生生世世行之不辍、心无忧悔。这就表示他已经很多劫以来在修学菩萨道了,已经成为久学菩萨了!即使后来证悟了,而菩萨善知识指示他:“虽然悟了,但是想要成就佛菩提,还有将近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所以佛菩提久远难得。”但是他听闻之后,内心从来都不曾退转过;为了一切的众生,宁愿无量世中受种种的大苦恼,心中也不觉得疲倦厌恶。并且乐于如法修行而不追求世间法中的快乐,也乐于处在寂静的境界中出家修道。如果没有出家的因缘所以未能出家,虽然在家中居住,他的心行、身口之行也如同已经证得解脱的人一样,不造作种种的恶事,而且可能和出家的菩萨们一样获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戒戒就是取相戒,依十无尽戒、依声闻戒的戒相而受戒,就是取相为戒。定戒,又名定共戒,就是证得禅定的功夫而自然不犯戒。譬如获得初禅的人自然不犯淫戒、或者出家以后不犯淫戒,这叫做定戒,是由定而产生的心性的清净。无漏戒就是道共戒,由于见道(不管三乘菩提中的哪一种见道,或者具足三种法的见道),乃至修道而断思惑的缘故,所以心性清净而自然不犯戒,这叫作无漏戒。菩萨能这样修行,那就是真实的佛弟子,也是真实的供养三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