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局版书摘录>

01、《公案拈提系列》摘录(一)(3)

[局版书摘录]  发表时间: 2015-04-16 09:2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三者本书原辑一百则,于一九九八年元月底动笔,迄三月十日圆满百则拈提。唯鉴于篇幅之钜、倍于第一辑,恐初机学者望而生畏,乃将末二十则移入第三辑中,此辑印行八十则,与读者见面。笔者于第一辑中曾许诺:将于第二辑中例举错印证之公案,遂有一九六则鲁祖面壁、一九七则行婆冤苦、一九八则马祖梅熟、一九九则南堂不是,共四则公案之举示,然因改编入第三辑中,故此辑中之错印证公案,仅余灵云桃花、天然知寒等二则。至于寒山拾得公案五则,及蜀郡袁焕仙盐亭明暗公案等,悉皆一并移入第三辑中,且俟来年再与读者见面,合先叙明。是为序。
菩萨戒子 萧平实 序
于西元一九九八年季春
 
公案拈提 第二辑
宗门法眼 萧平实 著
第一六二则 玄则求火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 师初参青峰,问云:“如何是佛?”青峰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得此语,藏之于心。及谒净慧(清凉文益禅师)诘其悟旨,师对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则将佛问佛。”净慧曰:“几放过,元来错会。”师虽蒙开发,颇怀犹豫。退思既殆,莫晓玄理,乃投诚请益。净慧曰:“汝再问,我与汝道。”师乃问:“如何是佛?”净慧曰:“丙丁童子来 求火。”师豁然知归。
有居士云:《参话头的目的,是把多头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然后经过一个冷不防的震撼,或当头棒喝,把独头意识粉碎了,原来的真心就会呈现;原来没有的东西扬弃了,原本有的自然就显出来了。》
平实云:参话头的目的不在于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谓祖师之证悟,多在五俱意识情况中悟,于独头意识中悟入者极少。唯有参至见山不是山--坐中五识不触五尘--方至独头意识境界,此乃平实坐悟所历过程;然悟后深知坐中参究歧路极多,欲悟甚难,故常诃止同修,禁止坐中参究。
若非坐中参究之见山不是山境界,必是五俱意识,五识同时现起接触五尘,然意识多分在话头上,少分在五尘上,故常忽略五尘境,非无五识与意识俱起。行者若真证悟,便知此理,便知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
又:学人无论是在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之状况下,若因善知识之棒喝而悟得真心时,其独头意识或五俱意识必与真心同时并存。妄心意识从来不曾掩盖真心;不论已悟未悟,真心皆与灵知意识同时并存,非将灵知意识粉碎消失而后现前。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方得现前”,请问:开悟时意识既然已经粉碎,应已消失,则应无有知者觉者,既无知觉,是谁开悟?谁知开悟?不可谓真心开悟,亦不可谓真心知开悟,真心无知无觉无观,寂灭性故。
若道“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则应一切悟者于开悟之时、便入无余依涅槃,则应世间无开悟圣者,亦无佛住世;意识若灭,则前五识亦不能独存故,唯余真心无觉无观、涅槃寂灭故。
是故,参话头之目的,非欲变多头(五俱)意识为独头意识,然后加以粉碎;乃是藉话头激起疑情,于四威仪中寻觅一直与我们同在一起的真心,非是将妄想消除后之灵知心转变为真心,此心非常故(详拙著《真 实如来藏》说明)。若执“意识粉碎后,真心才得现前”者,名为未破初参,则必不能会得玄则求火公案。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初参青峰禅师时问云:“如何是佛?”佛者真如本际也。青峰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得此语已,自以为悟,藏之于心,牢记不忘。后来晋谒清凉文益禅师,清凉便垂问玄则:于此一句悟个什么?玄则回道:“丙丁属火,丙丁童子即是火,以火求火,就如我玄则本来是佛,而更来此求佛。”
清凉大法眼闻彼恁么道,便云:“差点儿放你过关了,原来你会错意了。”玄则为此与清凉大法眼往复论辩,自认已悟;清凉不肯,玄则气不过,忿而离去。清凉对众云:“此僧若回,犹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玄则离去途中,百般思索,仍怀犹豫,复思:“他是五百人大善知识,岂会赚我?必是我所悟不真。”乃回,投诚请益,清凉禅师曰:“你再问一遍,我告诉你。”玄则乃问:“如何是佛?”清凉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 火。”玄则言下豁然了悟,岂止俊俏!
报恩玄则悟得此语,亦是玄之又玄。前后问答,一字不易,因何前问错会?后问得悟?诸方老宿还解得么?学人欲会此事,须先学报恩玄则投诚清凉大法眼之故事,平实便有为汝处。届时上座亦如是问,平实亦如是答,上座亦得似报恩玄则豁然知归。且道:平实如何得见净慧大师学此善巧方便来?还会么?
 
公案拈提 第二辑
宗门法眼 萧平实 著
第一四六则 龙华两三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 僧问:“释迦掩室于摩揭,净名杜口于毘耶,此意如何?”师曰:“东廊下,两两三三。”
平实云:此公案与无著文殊“前三三、后三三公案完全相同,若会前三三与后三三,便会此一公案:
《无著和尚游五台,至中路荒僻处,文殊菩萨化一寺接他宿,遂问:“近离什么处?”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却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著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却吃茶,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著云:“无。”殊云:“寻常将什么吃茶?”著无语,遂辞去。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首,无著问童子云:“适来道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唤云:“大德!”著应诺,童子云:“是多少?”无著又问:“此是何寺?”童子指金刚神后面,著回首,化寺童子悉隐不现,只是空谷,彼处后来谓之金刚窟。》
某名师解云:《“三三”两个字在此虚不能用数字来定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差不多”:前面跟后面差不多,好的跟坏的差不多,南方的佛法和北方的佛法也 差不多。》平实注云:上座与无著和尚也差不多!
此名师又解云:《无著和尚跟文殊菩萨的这段对话只是个故事,但它自有涵意;有人认为文殊菩萨是在北方的五台山,因此千里迢迢不辞艰辛,从南方到北方,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能得到正法。哪知文殊菩萨却告诉他:我们这里跟你那里一样。也就是说佛法到处都一样,你来此若心眼不开,一样见不到佛法。》平实注云:上座如此思惟臆度,即使飞到菩提伽耶,坐上金刚宝座,一样心眼不开,见不到佛法。
又解云:《因此,文殊菩萨所说的“前三三、后三三”,对于那些到处追随名师,到处丢问佛法的人是当头棒喝。若能真正了解佛法,一句两句一直用下去,也就可以了;如果懂得很多,跑了很远,见了很多善知识,可是没有实践佛法,也等于没有出门,没有修行。》
平实云:文殊菩萨所说“前三三、后三三”,且不是此师所说之当头棒喝,而是入手处,只是高峻难会。然禅子们应听受此名师之语:“不要到处追随名师。”因为名师往往不是明师,只不知这位名师是不是明师?禅子欲知么?且观平实拈提,便知分晓:
文殊问无著:“近离什么处?”无著答道:“南方。”不曾警觉。文殊又问:“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无著犹道是寒喧,便答:“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文殊便下圈套,问道:“多少众?”无著答云:“或三百,或五百。”不知脖子圈套已被文殊勒紧,却问:“此间如何住持?”文殊未将圈套勒死,无著却自己猛勒,文殊乃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无著不知文殊真意乃是开示:一切有情自身皆是凡圣同居、龙蛇混杂,真妄二心同处五蕴山中,犹问文殊:“多少众?”文殊无奈,只好点云:“前三三、后三三。”又怕无著不会,更举起玻璃杯(古时玻璃杯极名贵难得)云:“南方还有这个么?”石破天惊,雷震九霄,无奈无著又聋又盲,上他文殊闲机境上,便道南方无玻璃杯。文殊老婆至极,便又点云:“平常用什么吃茶?”无著依旧不会。上座若道是用手、用渴、用玻璃杯吃茶,小心平实放汝三十劈脊棒。
无著根钝,著著错过,更欲辞去、另觅文殊。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口,无著于门外复问:“方才所说前三三后三三,究竟是多少?”童子便叫唤:“大德!”无著应诺,仍是眼花,童子乃点他道:“是多少?”无著依旧懵然,不知童子意在何处?又不知别从何处重问,乃问云:“此是何寺?”童子见他与第一义无缘,便指向无著身后金刚护法后面,无著回首观看,化寺及童子偕隐而不见,只余空谷。文殊与童子扮尽神头鬼脸,人泥入水,撒土撒沙,一场漏逗,无奈无著依然不会。未审大法师还会么?
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偶遇僧问:“世尊于摩揭陀国掩闭室门不语,维摩诘居士在昆耶离示病无语,这倒底是什么意思呢?”龙华禅师便不肯如文殊与童子一般辛苦,只是答遣:“东边走廊下,有僧人两两三三。”与文殊“前三三、后三三”无二无别。
只如平实将此二公案又拈又提,无比老婆,未审诸方已悟之老宿新秀,作么生说个“东廊下两两三三”之道理?君若来觅平实道个不会,平实便为上座开个缝,大家瞧瞧:“大殿里两两三三。”上座且莫撞进大殿去,在大殿门口远远看著!
---------------------------------------------------------
 
公案拈提 第三辑
宗门道眼     萧平实 著
自    序
佛法浩瀚无涯,说者甚难;种性分为五类,中有不信。
具信机器有三,根性不同;欲令悉入佛法,必待权巧。
智慧方便双全,唯我世尊;巧设五时三教,纵贯横摄。
说法四十九年,三根普被;具阐成佛之道,化缘圆满。
我佛化缘已圆,故取灭度;常住色究竟天,度摄十地;
贻我佛子遗教,深奥微妙;缘于迦叶诸圣,实义流传。
辗转至于震旦,端赖达摩;一华开敷五叶,应在慧能。
宗门法要弘开,而趋浅薄;咎在末代狂禅,歧视诸经;
遂使禅宗证悟,难入初地。
诸派弘法座主,多失宗旨;唯我大唐玄奘,宗教俱通。
然以陈义深广,曲高和寡;一切种智奥义,后继乏人;
遂令唯识妙法,理难彰化。
古今聪慧文人,附庸风雅;竞研唯识义理,皆堕法相。
末了一切法相,皆依识变;迷失唯识宗旨,实义湮没;
咎在唯识宗徒,不了能变。
能变之识有三,藏识为要。迷于藏识行者,不通唯识;
能证藏识禅者,复堕狂禅;遂令宗教二门,分道扬镳;
佛道于焉支离,日渐飘零。
唯识研究学者,无能见道;宗门见道贤者,无力通达;
妙法辗转至今,遂益肤浅;佛子尚怯见道,况求入地?
三乘入道差别,何能知之?
大乘宗门若殁,佛法难弘;虽有二乘佛法,难御外道。
大乘微妙深广,古今难证;欲宣唯一佛乘,须立阶级;
狭广粗细浅深,次第弘宣。
欲令佛法大兴,须振禅宗;见道广有多人,其势遂壮;
能起佛子定信,禅法风流;无分贵贱老小,蔚成风气;
遂令宗门真旨,渐被娑婆。
顿悟佛子渐众,当宣法教;令学一切种智,入渐悟门;
令伏思惑性障,使永不起;令发十无尽愿,悉入初地。
贯通三乘宗教,佛教绵延;是乃大乘佛子,所应荷担。
伏惟大乘深广,难得其涯;欲证一佛乘义,必须其人。
然以胎昧之障,不自知机;或赧自身根钝,羞于自承;
或秉世智辩聪,谬居上圣;欲觅实义菩萨,极难可得。
必须先令培福,修集资粮;次令重修加行,以除我见;
末教修学宗门,触证空性;终能起菩萨性,发勇猛必。
复须破邢显正,摧伏众慢;方能匡正佛法,万年不断。
是则应以著作,久远流传;乃造公案拈提,奉献佛子;
即名宗门道眼,因之为序。至愿释尊正法,源远流长;
今世后世人天,悉蒙普熏。
菩萨戒弟子 萧平实 敬颂
公元一九九九年清明节于喧嚣居
 
公案拈提第三辑
“宗门道眼” 萧平实 老师 著
第二一五则 黄檗无子*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 师初在黄檗,随众参侍。时堂中首座勉令问话,师乃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黄檗便打。如是三问三遭打,遂告辞首座云︰“早承激劝问话,唯蒙和尚赐棒。所恨愚鲁,且往诸方行脚去!”
首座遂告黄檗云:“义玄虽是后生,却甚奇特;来辞时,愿和尚更垂提诱。”
来日,师辞黄檗,黄檗指往大愚。师遂参大愚;愚问曰:“什么处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教?”师曰:“义玄亲问西来的的意,蒙和尚便打。如是三问,三转被打,不知过在什么处?”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汝过在!”师于言下大悟云︰“黄檗佛法也无多子。”大愚搊师衣领云:“这尿床鬼子!适来犹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一拳,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师却返黄檗,黄檗问云︰“汝回太速生?”师云︰“只为老婆心切。”黄檗云:
“遮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师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遂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师因半夏上黄檗山,见黄檗和尚看经,师曰:“我将谓是个人,元来是唵黑豆老和尚。”住数日乃辞去,黄檗曰:“汝破夏来,不终夏去。”师曰:“某甲暂来礼拜和尚。”黄檗遂打趁令去,师行数里,疑此事,却回终夏。
本文标签:公案拈提(4) 本文关键字:公案拈提系列,摘录,目录,夹山,落水,忻州,打地,003,宝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