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三乘菩提>

佛法两个主要道的修学次第和内涵

[三乘菩提]  发表时间: 2015-07-26 09:4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
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和无明。以上所说的是解脱道的果证,可分为声闻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萨,您知道声闻人是怎么修行解脱道的吗?他们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是空;并且如实的了知这个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是空;也能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心——也就是我们的识蕴同样是无常,是空,是变异法;因此,他就可以断了我见。在断了我见以后,再把对于自我的执著给修除掉,然后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在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蕴处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叫作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了。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成为“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脱。
而缘觉的解脱果,虽然也是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但是他们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得解脱果,所以不同于声闻。那什么是缘起性空呢?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法”——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所谓的“此有故彼有”,这也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识;因为有六识,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以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如果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以及六识的出现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样的道理就叫作“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因此在舍报以后,他也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就是缘觉的解脱道。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又叫作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
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觉乘解脱道的修行以后,我们继续来介绍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著;我所的执著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一步要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见佛性以后,再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因此而得以渐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萨,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最首要,而后才能次第进修乃至究竟圆满,成究竟佛道。所以说,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学菩萨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话,就不能是纯以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为满足,应当要求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唯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进入大乘法中,开始修学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以后;才能进一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才能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然后才能渐次通达般若总相智;当般若总相智通达以后,必须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也就是要阅读般若系列的经典,才能渐次通达般若别相智;同时必须再进一步来断除异生性,发起金刚心来,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而继续进修种智,也就是继续进修第三转法轮唯识系列经典,来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的十度波罗蜜,然后才能渐次的迈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说,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以修证第八识为根本,然后次第进修、地地转进,绝对无法躐等躁进而至。
各位菩萨,这是一切想要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须要先建立的正确知见。各位菩萨,假使您要问:“请问: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我们就大致的情况来说,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为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历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五十二阶位的修证。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依唯识五位渐次而修。那什么是“唯识五位”呢?所谓“唯识五位”就是指资粮位、加行位、胜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个阶位。
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一下这“唯识五位”的修行。
首先是“资粮位”。行者必须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必须要十信位满足了,才能成为信不退的菩萨,这就是资粮位。
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谓加行,也就是为了要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必须熏修蕴处界空相的现观,以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的知见,这都是属于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圆满以后,在缘熟时就可以一念相应而破参明心,也就是可以证得般若总相智,这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菩萨将来之所以能够进入初地的极喜地,以及能够继续修学唯识相与唯识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这个大乘见道开悟明心的基础上。在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成唯识论述记》)这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证得如来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别教的真见道;如果不是真见道,那就无法进入别教的通达位,因为能够进入初地入地心的通达位,才是正修佛道的开始。
第三是“胜解行位”。所谓胜解行位的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入于大乘真见道位中,获得了般若总相智,这就叫作七住真见道。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真见道位开始,对于佛所说的三乘诸经,不再只是依个人之臆测想像,或者无本而行,而是能够如实的渐起胜解及胜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回向位满心,总称为胜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从初地入地心开始,一直到等觉位圆满为止。所谓修道位是说,菩萨以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如所亲证的正理数数修习,来断除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明随眠,转唯识性,所以名为“修道”。也就是说,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别分以及三学分,在这十一个阶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谓的“唯识行”。
第五则是“究竟位”。也就是说,菩萨历劫修行,具足果地智与果地断,究竟无余,不仅能够尽未来际度化有情类,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识相与唯识性,所以称为究竟位,这也就是唯识果。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依唯识五位而说成佛之道。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佛法体系。也就是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成为异熟识,再进一步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而转变成为无垢识。然而,所谓的无垢识即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阿赖耶识也是真如。也就是说,始从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佛地的无垢识,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谓的涅槃是依第八识而有,缘起与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识而有,所以说,一切佛法都汇归于第八识,此外别无佛法。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 第18集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二)、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学内涵和次第 》 张正圜主讲
 
本文标签:佛菩提道(104)成佛之道(192)解脱道(87)唯识五位(15) 本文关键字:解脱道,佛菩提道,成佛之道,唯识五位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