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三乘菩提>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5)

[三乘菩提]  发表时间: 2015-08-09 09:5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大乘佛法的困难,就在于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的触证非常困难。因为这个第八识,它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可是,它在哪里呢?找又不到!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先要明心见性”,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现在台湾有许多“大师”,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个个都说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却不起经典的考验。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找到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既然找不到如来藏,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
3. 从修行的结果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不回心无学圣人,舍寿则必取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但二乘人仅能断分段生死,不能断变易生死。诸佛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后,再断尽藏识一切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第八识中种子变易流注也就灭了,永不变易,名为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中,已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无尽愿度化有情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唯佛证得。
阿罗汉不证佛菩提,故不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得名阿罗汉;如是正理,大乘学人不可不知。
4. 从能否发起般若的证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般若就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二乘人没有证得自心真如,所以说二乘人没有般若,二乘人只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定性声闻缘觉若闻般若实相真智,则生烦恼,不思修证。大乘菩提道之见道就是行者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发起般若的过程。菩提道要福慧双修,所以修般若是菩提道修证的一项重要内容。
5. 从理事圆融来看二者的差别
佛法上讲的理事圆融,是说在一切事相上面都看见真实理;这个真实理,能够在一切事相中现观。所谓的在一切事相中现观真实理,就是在所有法相上面——在六根、六尘、六识上面,在三界中,都可以观察到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如何运作的,这个叫做理事圆融。
二乘无我法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因为二乘法不能触证第八识,二乘人都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上来现观无我,这些都是事相,所以说二乘法有事无理,叫做俗谛。
现观第八识真如的智慧,所以叫做理谛(真谛)。菩提道有事有理。
二乘人证得五蕴空相,却不能证得与五蕴并行的如实不空的、可以亲自体验的第八识真如,所以大乘经中说二乘无学圣人证空而不证不空,所以不能称之为理事圆融。大乘菩萨不但能证得声闻乘的无常空和缘觉乘的缘起性空,也能证得“不空”的真如,故大乘佛法称之为理事圆融。
6. 从所证的人无我智、法无我智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声闻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经由现前如实的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而产生的智慧。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而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所以说蕴、处、界是“性空”,这种经由现观缘起性空而产生的智慧就是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大乘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智不同于二乘,大乘的人无我智是经由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后,由真如再来反观蕴处界的无常空或者缘起性空而证得。
声闻乘之法无我智者,即是三法印之“诸法无我”。声闻行者在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藏识实相,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缘起法中,现观“识(阿赖耶识)缘名色(意根及受精卵)、名色缘识”,故能了知无明依于阿赖耶识而住,而至后世、而现行,其慧深细,非声闻罗汉所能知之。虽然如是,然犹未能证得自心赖耶,故于菩萨所说般若中观之理不能证入。
大乘法无我智是初地以上菩萨所证的内容,地上菩萨依自心藏识之亲证及领受其性,证知藏识法性之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十八界五蕴十二处之无我性,亦证知自心藏识及蕴处界所共展转而生之一切法,悉无常恒不坏之我。如是菩萨法无我智,下自初地所证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所得道种智,上至诸佛之二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之一切种智,悉名大乘法无我智。
大乘人无我、法无我的修证,具足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现观,兼含世俗谛与法界实相的胜义谛,函盖了二乘“诸法无我”之人无我、法无我智;二乘的无我观永远不能触及法界实相心,不能触及第一义谛,故非真正法无我。这是大乘与二乘法所作无我观的最大差异处。
7. 从所断无明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世尊在《圆觉经》中说有两个障碍——理障和事障,使人不能成佛。理障即是无始无明,指不明真如佛性——不能亲证,或者亲证了,但是不究竟。理障断而未尽的话,仍不能成佛。要成佛,在断尽理障之前,还须先断事障。事障就是一念无明——-因起烦恼而续诸生死。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住地烦恼。
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即断了分段生死,故舍报后可取涅槃。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尽了一念无明,却仍未与无始无明相应,没有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开悟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菩萨初悟虽破无始无明而仍然还没有断尽,要到佛地才能断尽。明心见性以后分断无始无明,仍然还有过恒沙数修所断上烦恼未断,名为尘沙惑未断,到这个时候才到达无始无明境界。
七住菩萨开悟明心分破无始无明的同时,也断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之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
8. 从度众的数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度的众生数量有限且仅能证二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所度众生其数无量。
第二章 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联系
大乘菩提道与二乘解脱道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又有许多联系。
1. 二乘解脱道与大乘解脱道共通,所以大乘法的菩萨们也必须修学解脱道。大乘法中解脱道的见道的部份,可以和菩提道的见道一起完成,七住菩萨在亲证如来藏的同时断除身见、我见,完成了初果解脱。菩萨十住位眼见佛性,现观世界如幻,贪嗔痴转薄,成二果解脱。到十回向位的菩萨成就如梦观的时候,贪嗔就断除了,成三果解脱。初地菩萨永伏性障,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到了三地满心后,三地菩萨由于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但他志不在此,他还要往上修。一直到六地满心位,烦恼障现行悉断,才成就四果解脱。六地菩萨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2. 大乘菩提道涵盖了二乘解脱道。菩萨明心见性证得般若总相智后,不久即会渐渐通达二乘法——只要将二乘经典阿含诸经读过就知道了。可是二乘无学阿罗汉、辟支佛证悟二乘人无我,却无法通达大乘法。除非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回心向大,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若回心大乘修佛菩提,其大菩提果之修证位次,最高唯阶六住位。须至破初参明心,证得“识缘名色”之识(阿赖耶识),确认不疑,方名“般若正观现在前”,成七住不退心。
3.  声闻法与缘觉法也是菩萨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菩萨如果没有修过声闻、缘觉的法他就不能讲二乘的法,将来所成的佛就不是一切智者,就不能成佛。因此《维摩诘经》说:“亦不可与声闻、缘觉而相违背。”
综上所述,佛法可以概纳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也就是初转法轮时讲的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第二类是大乘菩提道的般若——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而这个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真如的“空性”;第二部分到了三转法轮的时候,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经典所说的百法、千法、万亿法明门。修学三转法轮的法,能使你从破参明心七住位进入到初地,在一生当中完成。
以上宣说三乘菩提之异同,令诸学人闻已思维已,即知大乘佛道次第梗概,知已当思如何下手?如何突破?如何转进?修学大乘佛法之盲点既除,则知应当速求破参见道。觅得如来藏已,成大乘真见道人,如此方能进入修道位,乃至究竟成佛。
有缘学子通过阅读上文,即可建立有关三乘菩提之正知正见,明白三乘菩提之异同,了然修证佛法之次第。
本文标签:三乘菩提(56)解脱道(87)佛法(57) 本文关键字:佛法,三乘菩提,解脱道,无限,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