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道(10)
再者,经中佛所说的上品上生者所应具足之三心,乃是为修学大乘圣道门而住于七住位以上之菩萨而说,因为上品上生者往生至极乐世界即刻见佛闻法,听闻妙法已即悟入无生法忍。此无生法忍乃是初地以上之果位,于自心如来藏之一切法生起时,是“现观七转识于自心如来藏生起诸法”时之法无我智境,是相见道所得之后得无分别智。想要能于往生极乐世界时立即见佛闻法,即刻悟无生法忍者,行者于往生前就必须先亲证自心如来藏,对自心如来藏总相之根本无分别智,或者更深妙之别相智亦即后得无分别智得要先具足,如此方能听懂 阿弥陀佛所说之第一义谛极深妙法,方得因闻法后之正解而即时悟入无生法忍。
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佛也说:“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所谓六入法门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也就是菩萨修学佛道的次第即是此六入法门,而且是要次第的修进;想要于往生极乐世界见 佛闻法时即悟入无生法忍,(也就是初地以上之无生法忍),于舍报前所修学之次第,一定是要于七住位以上之三贤位内或更上位。 佛又说:“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修第六般若波罗蜜以后,正观现在前,即是于参究自心如来藏时与此心一念相应;于一念相应时,以“见无所见”之慧眼观见此心,之后能以此一念相应慧之般若总相智,现观此心相对于五阴十八界之空相法,非是有生之法;现观此自心如来藏一向在六尘上都是不分别,没有觉知心我诸心行之生灭相,非是有灭之法,是无生之法;现观此心之无我性,由于此心之无我性及“觉知心之有生有灭也是无我”,因此就没有人我;没有人我即没有了作主者,毕竟空无、毕竟无生。由于此般若正观,并且受到诸 佛菩萨及善知识之护念而不退转,能安住于此实相心如来藏之无生而得大乘无生忍,住于位不退之七住位。
而无生之法,于极乐世界同样是 弥陀世尊所教授之法,也是生于极乐世界诸菩萨所必修之法。《无量寿经》佛说:“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依此段经文可以证实:极乐世界诸菩萨所修学者,例如修空、无相、无愿三昧,即是转依自心如来之无我性而修种种三三昧。由此可见 弥陀世尊所教授予诸菩萨之法,皆同于 释迦世尊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之六入次第法门。因此,于教于理皆可证实,上品上生者所发之三心,绝非法然所解释狭劣错误之三心。
首先说至诚心,一切凡夫位众生,不认识、不了解三宝,亦不能正知善恶因果,若能值遇 佛或菩萨的教导,从教法中了知三宝与真正之善恶因果,并生起一念净信,因此便能够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于一劫或二劫或三劫乃至十劫,修学十信:所谓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与愿心,于此十心之修行中渐次培植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等。于修学十信中有时退转于所发之菩提心、有时出离于所发菩提心之正修行,而住于退分的善根,此诸修学十信者并非真能安住于佛法之学行, 佛于经中说为“信想菩萨”,得要等到值遇善知识修学佛法一劫或二劫,才能入出于十住位内。因此说,能够于三宝生起具足十信者,也就是入出于十住位者,方能以至诚之心发起菩提心而修学大乘佛菩提道,至诚所发之菩提心,乃是要依三宝之法教修学大乘佛道之心,诸佛菩萨皆共同赞叹,此种发无上道心—即菩提心,修学大乘、不谤大乘者,若再发愿往生极乐,正是 弥陀世尊所发愿摄受者。不得如法然所说的,将上品上生者所发三心之至诚心说为:“不礼余佛,唯礼弥陀;不修余行,唯念弥陀,专而复专也”。
亲鸾更将此三心引申别解:“斯心(大信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斯大愿名‘选择本愿’,亦名‘本愿三心之愿’,复名‘至心信乐之愿’,亦可名‘往相信心之愿’也。”(《亲鸾,教行信证》P.85~86)将 弥陀世尊之第十八愿说为是‘选择本愿’,并将此曲解之说,套入上品上生者所应具足之三心,再将此三心套回 弥陀世尊第十八愿中“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将众生所应具足之“至心信乐”,强行扭曲为 弥陀世尊之“至心信乐”愿,亲鸾依此扭曲后之见解,又说:“……如来以清净真心,成就圆融无碍,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至德,以如来至心,回施诸有一切烦恼、恶业、邪智群生海,则是彰利他真心,故疑盖无杂,斯至心则是至德尊号为其体也。……斯心则是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一乘大智愿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实心,是名‘至心’。”(《亲鸾,教行信证》P.105~107)亲鸾认为 弥陀世尊于因地“至心”所修所行,其信众只要称名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获得与 弥陀世尊相等之“至心”,因为亲鸾说这是 弥陀世尊第十八愿之本愿也!亲鸾之所以会说如来至心是 弥陀世尊圣号之实体,即是承袭于法然所说之他力本愿之实体—妄想称名即可获得等同佛地真如之功德,误解 弥陀世尊之意至极,有文字分辨能力与理解能力者都无法认同,经文由梵文翻译成汉文过来已经相当清楚可读,日本版之大藏经中并无特殊不同之别译,亲鸾为何作此扭曲之解释?真是令人难解难思议!
而法然也早于亲鸾之前做如是说:“又,三心中之‘至诚心’者,有人作种种领解,尤其坚固认为应自己尽诚;此违背弥陀本愿之本意,有欠信心也。如何至诚之辈,亦是造罪之凡夫身,欲凭己力成就往生者,不可能也。唯凭弥陀本愿之不思议方得往生,弥陀不思议之本愿,本为既无深诚、亦非善人而发。”(《法然上人文钞》P.101)既然无深诚又非善之人,可以依 弥陀之本愿而得往生(此辈若得往生,乃是下品下生者),为何至诚之辈,非是造罪之凡夫身,又能发无上道心,能行诸三福净业,能至心回向愿生极乐国,为何此等符合经中 佛语者,不得凭 弥陀世尊之不可思议大愿而往生?法然之说处处如是自相矛盾,欲曲解经意以符己意者,皆会落入无法自圆其说而强加扭曲之窘境故。
法然不知至诚之心乃要十信具足方得以少分发起,而所发起者乃是发“无上道之心”,也就是发菩提心;但法然为遮他人对于菩提心之问疑,擅将菩提心设限为:“又,菩提心者,诸宗其意各别;净土宗者,愿生净土之心,名为菩提心也。又念佛即是大乘之行也,无上功德也。”(《法然上人文钞》P.88)诸宗所修所行虽略有不同,然无论是华严、天台、三论、法相、禅宗、净土等宗,最后修行目标无非是要趣向圣道—佛道,其所发之趣向佛道之心,就是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焉可将愿生净土之心说为是净土宗之菩提心?以此之谬解而成立其选择本愿念佛之宗旨,令其信徒盲目的以为:“只要信有 弥陀之本愿,我等作恶之人尽可造恶, 弥陀之本愿即是为我等无深诚非善之人所发,可得决定往生。”于此,杨仁山居士亦曾有所评论:“菩提心者,即正觉心也,成正觉方名佛。今重念佛而轻菩提心,大违教义。念佛有多门:念佛名号、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本愿、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实相;随念一门,即摄一切门,方入十玄法界。若存取舍之见,则全是凡夫意想,与佛界悬远矣。”(《杨仁山居士遗著》P.335)殊胜之念佛法门,被法然一解,成为狭隘、低劣、错误、矛盾之选择本愿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者应理智思惟,方能免于入其谬误之处而不自知。
若有行者善解于净土三经之文意,必定会对法然之说生起诸多疑问;为解他人之问,法然也说:“又有菩提心行,人皆以为菩提心是净土纲要,若无菩提心者即不可往生。又以解第一义行,此是理观也,人亦以为理是佛源,不可离理求佛土,若无理观者不可往生。又有读诵大乘行,人皆以为读诵大乘经即可往生,若无读诵行者不可往生……以此等行殆抑念佛,倩寻经意者不以此诸行付属流通,唯以念佛一行即使付属流通后世,应知。 释尊所以不付属诸行者,即是非弥陀本愿故。亦所以付属念佛者,即是弥陀本愿故。”(《选择本愿念佛集》P.64)法然对于第一义谛之理无所知、无所证,不知想要真解第一义之行,要先亲证此第一义谛心、实相心、成佛之理心,方得依此第一义谛心而观而行,此理确实是成佛之本源;要能亲证此第一义谛心,须经历十信与十住位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才能值遇善知识,修学真正之了义正法。法然所举者皆是求上品上生者,依照 佛于经中所说而行,修学大乘者自然渐渐能够了解,其所证之第一义谛心与 释迦世尊及 弥陀世尊所开示因地之第一义谛心是同一个理,都是成佛之理源,于此娑婆世界也好、十方诸佛世界也好,只要能亲证此实相心、成佛之理心,到了极乐世界亲随 弥陀世尊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修学的也是与此第一义谛有关之法,在极乐世界所进修的更甚妙、更深细、更宽广的中道第一义谛妙法,与 释迦世尊所教导的实相心妙法,是完全相同的圣道门。此等修学大乘之行者,乃是 弥陀世尊之种种本愿所摄受之净意众生,只要发愿往生,何有不得往生之理?除了行者有别愿,愿于娑婆世界荷担 释迦世尊之家业者;或愿往生于他方世界者,亦皆得愿往生;怎可说修学大乘者非是 释尊所付嘱、非是 弥陀世尊本愿所摄受者?其理难成、难让人信解!
已说至诚心,次说“深心”。入于住位之凡夫菩萨,已是上进分之善根者,常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方能以所植之善根以至诚心发起修学无上道之心,以至诚之心精进修习六度波罗蜜一切行,乃至能于般若正观现前时证得毕竟无生之空性心,入七住位,由佛或菩萨之摄受护念故常住不退。由于证得此毕竟无生之空性心,能够了知此实相心即是菩萨心,此菩萨心为成佛之理一心,尽未来际无有断灭之时,于过去无量劫由于不明此心、不知一切法皆由此心而生,迷于法界而造作诸多烦恼业果。亦因此而了知,依此永不断灭之菩萨心,可以透过次第修学菩萨之六入法门而断烦恼障与所知障,成就一切功德圆满之佛地果德,由此缘故而对三宝生起坚固信,因此而于佛菩提道发起了“深心”。发起了深心以后,能行一切饶益众生之行、能转依实相心而行“无瞋恨诸行”、“无著之行”等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行,于五阴空相之无我法与菩萨心之“法无我”上,渐次破除无明,并透过弘法度众之行,或伏、或除粗重烦恼之现行。此等发了至诚心,真实修学菩萨道后才得以发出之“深心”,绝非法然所说之深心“深信弥陀之本愿”也;亦非法然所说:“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法然上人文钞》P.69)
于佛法之教义上,要于三宝常起信心、不作邪见者,要得具足十信之心与十信之行(请参阅前面至诚心之解说),方能信有十方诸佛,方能信有十方佛国净土,方能信 弥陀世尊现在仍于离此娑婆十万亿佛刹之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一切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且置不谈,印顺法师以出家法师之身份,说 阿弥陀佛是太阳思想崇拜之净化,东方净土是天界之净化,法然若能预知于此,要如何说“只要信知 弥陀之本弘誓愿,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之语”?法然与亲鸾应当相信:具足烦恼、造作诸恶之众生,临终时值遇善知识,并能生起一念之善,称 弥陀世尊之洪名,得以下品下生者,乃是过去世所植善根于此时相应,此等人, 弥陀世尊亦是悲愍摄受于莲苞中十二大劫,令免入于恶道轮回之苦;非是一般造作五逆诸恶者于临终时诸苦逼迫时却无善知识帮助者所能为也!亦非此等悲愍之摄受即是 弥陀世尊之唯一本愿,还有许多大慈大悲之本愿故;亦非此一最低之本愿所摄受者往生以后可以超越了中品往生乃至上品中生者,亦非此一最低本愿摄受往生者可以即刻证得大涅盘、即时成佛。
再者,行者若能发起至诚心与深心,即是已经略知诸佛所成就之功德,已知自身具足了成佛之理心—实相心、菩萨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是听闻善知识正说,或者自行阅读净土三经,心中生起至心之信乐,精进行持念佛,乃至十念而能一心不乱发愿往生者,必能得佛加持摄受而成就。此信乐乃行者之至诚心与深心,而从行者自心生起者,然亲鸾却另有所解:“次言信乐者:则是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信心海。是故疑盖无有间杂,故名“信乐”。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为信乐体也。然从无始已来,一切群生海,流转无明海,沉没诸有论,系缚众苦轮,无清净信乐,法尔无真实信乐。……以此虚假杂毒之善,欲生无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来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疑盖无杂;斯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如来悲怜苦恼群生海,以无碍广大净信,回施诸有海,是名利他真实信心。”(《亲鸾,教行信证》P.109) 阿弥陀如来于因地行菩萨行时,所修之三业与四无量心,及圆满一切种智之修学,皆于 阿弥陀如来之佛地真如—无垢识—圆满其一切法种,非是其他有情之如来藏或十方诸佛之佛地真如所能共有者。仰望 弥陀世尊之种种悲愿,众生若愿生其国者, 释迦世尊已将诸多往生极乐之行门与义理开示于净土三经中,行者应当衡量自己之心量,愿上品上生?或中品上生或下品下生?然后依 佛之法教,修学所应具备之行持,自然能与 弥陀世尊之种种悲愿相应,并非行者以 弥陀世尊所修之功德,以自己认定之信,就可以乘著此功德而往生极乐,就可以如亲鸾所说的:“能发一念喜爱心,不断烦恼得涅盘,凡圣逆谤齐回入,如众水入海一味。……一生造恶值弘誓,至安养界证妙果。”(《亲鸾,教行信证》P.77~80)极乐世界不收一类恶人:诽谤正法者。
《深密解脱经》:《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若诸菩萨一切资财随心所用不可穷尽,菩萨复有大悲愍心,何故世间贫穷众生受种种苦?“佛言:观世自在!此诸众生自业罪过,菩萨大悲,常欲与诸一切众生无尽富乐,常怀怜愍坚固不动。观世自在!若诸众生无自罪障,世间无有贫穷众生。观世自在!譬如一切诸饿鬼等为渴逼恼,往见一切诸河大海悉皆干竭,此非诸河大海过咎,是诸饿鬼自罪业报。诸菩萨等施诸众生一切资财,如彼大海无有过咎,而诸众生受贫穷苦,如彼饿鬼自作恶业有如是报,非菩萨过。””诸 佛菩萨所为虽常欲利乐一切有情众生,常以大悲心摄受一切众生,但是非因为如此,一切有情众生就可以单凭著“信”来获得菩萨布施之资财;有情众生无法获得菩萨“等施”之资财,乃是有情众生“自造恶业遮障自己”之罪过,非菩萨之过。
有情众生若能勤修三福净业、于正法广植福德资粮,即能获得菩萨等施之资财,例如天降甘霖,根部较深较稳固之草木,自能吸取较多水份,部份草木则被漂流或淹烂,此非所降甘霖之选择,乃是草木自身各依自己果报功德之所获得。亲鸾之妄想要以 弥陀世尊之功德,以一狭劣粗糙之“信”,即可获得与 弥陀如来同等之真实信乐,妄想得此浅信而获得与 弥陀如来同等之真实信乐,妄言此浅信生起时即得“真实信心”、“深心”。有情众生虽与 佛同样皆具足了成佛之理心,然而各自之理心中之烦恼障种子与所知障种子,得要由各自有情众生自行精进修行,去除有漏邪恶诸法种,圆满成就无漏有为法与无漏无为法之法种。然于此修学过程,诸 佛菩萨时时护念加持著这样在佛菩提道修学之有情,此乃自力与他力两者不可缺一者。任何行门都不离自力与他力,更别说是不修任何行持,反而暴动杀人、造作诸恶者,仅凭一念之信就想要上品上生往生极乐而证妙果,免除莲苞中多劫闻熏之过程,免除消业而离莲苞后多劫之亲随 弥陀修学之过程,便立即成佛;果真可以如此,菩萨等施之资财应是诸贫穷众生都可享用,也应是十方诸佛刹之众生皆已于一念中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了,也应该出离莲苞的极乐世界有情都不必再随 弥陀学法了,何有因果可言乎?岂非违教悖理乎?
次说上品上生所应具备三心之第三心:“回向发愿心”。行者于十信位时即随分修学回向心与愿心,常发无量的“有行无行”大愿,而广行一切愿,将一切行都回向成就佛道。于十住位、十行位更能于佛道之修学,发出至诚心与深心,因为亲证了真实心之菩萨心,从真实心而能入众生空与无我空,于此二空平等观中,不舍众生、救护众生;以所修之因,回向于未来将成之佛道。若行者于此时,能将所修之行,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将是 弥陀世尊本愿所摄受之易化众生;其所修学之次第及所修之大乘法,既与极乐世界相同,则行者于往生极乐世界时,立刻就见佛闻法,不必住于莲苞中;闻法后即悟入无生法忍,承 弥陀世尊威德力摄受,经须臾间即能历事诸佛,遍十方界而于诸 佛前次第受记,此即是所谓之易化众生也!
法然所说之回向发愿心为:“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极乐,决定真实心中回向,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法然上人文钞》P.268~269)以法然本身日诵七万遍之行持,将此功课回向往生极乐,尚可理解与接受;然而他教导门徒不许修“大乘行诸善根”,又不要求修学念佛三昧之一心不乱定力,处处解说皆是以十念乃至一念之方便,教人自己于心中生起信 弥陀本愿之念,自己决定深信即可,究竟要以何等之善根回向发愿往生而言可以上品上生?善根者,要修十信心、十住心、十回向心诸行而培植;善根者要发大乘菩提心而培植,善根者要修学大乘诸六度波罗蜜而培植,善根者要修学读诵大乘经典而培植,善根者要修念佛三昧等等诸行而培植;然而这些却都是法然所说之杂行,非往生之正行,如何能有善根凭借而回向之?又所提之念佛者,也仅以称名十声乃至一声,不知其所谓之上品上生善根从何而生?
又,亲鸾将此回向发愿心,套入 弥陀世尊第十八愿中:“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说“欲生”之意。亲鸾说:“次言欲生者:则是如来招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诚是非大小、凡圣、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尘界有情,流转烦恼海,漂没生死海,无真实回向心,无清净回向心。是故如来矜哀一切苦恼群生海,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回向心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实欲生心,回施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亲鸾,教行信证》P.117)亲鸾更简化了法然的教导了,连一切善根皆回向往生也免了,亲鸾认为 弥陀世尊已经以其利他真实欲生之心回施于一切有情众生了,所以每位有情众生都可以依此而往生了:只要生起欲生之念,就是具足了与 弥陀世尊同等之回向心了。然而这样的道理若可成立,却有一个大问题随之出现:为何二千五百多年来,不是十方诸佛刹一切有情众生都已往生极乐、证涅盘妙果了?
因此亲鸾说:“信知:‘至心’、‘信乐’、‘欲生’,其言虽异,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盖无杂。故真实一心是名‘金刚真心’,金刚真心是名‘真实信心’。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愿力信力也。”(《亲鸾,教行信证》P.121~122)亲鸾将上品上生必具之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三心,曲解为至心、信乐、欲生,更妄自认为:此“至心、信乐、欲生”乃是从 佛之佛地真如之功德而得,行者本身不必于至心信乐乃至欲生而有所付出、有所努力;又将此三心曲解为只要心中有一念之信—信 弥陀世尊之本愿力,加上称念 弥陀世尊之名号,即具足了上品上生之三心,并契入 弥陀世尊第十八愿之所谓念佛往生本愿,即可往生极乐证得与 佛相同之涅盘果。
法然也如是说:“三心之名,虽似各别;总之,唯在‘一向专念’。一向凭托弥陀,称念佛名,不杂余事也。”(《法然上人文钞》P.94)法然亦以为一向专念 阿弥陀佛之佛名,即具足了上品上生所应具足之三心。杨仁山居士对此谬见亦有所评论:“经中所说菩提心及诸功德,皆是念佛行门,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方见纯杂无碍妙用,即得名为一向专念也。若如此中所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者,则经中有自语相违之过。何以故?经文明明一联说下,绝无废归之意也。且著衣吃饭亦是杂行,便利睡眠亦是杂行,必须不食不眠,一口气念到死,方合此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引证之言也。佛经何等深妙,而以浅见测之,岂不贻误后人哉。”(《杨仁山居士遗著》P.334)
盖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是行者念佛之功德、欲学佛道所发之心,经中上品上生行门之一,尚有修六念回向发愿往生者,其中之念佛并非仅是称 佛之圣号即可得之。因为好求 佛之功德故,因此了知佛有十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及了知此十德之内涵,因而能修学如来正法、得如来义。因此,如杨仁山居士所说:“念佛一法摄一切法,修一切法入于成佛之法,于此修学状况下,再提出一向专念 阿弥陀佛,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才能符合经义、符合教理也。
又亲鸾所说真实信心是金刚真心,乃是不明金刚真心之真义者,才有如此错误之援用。能生信心者,意识心也,此一“信”心所有法,是意识相应之善十一心所之一,则知信心即是意识心;意识心非是实相心,意识心于分段生死中出现,是五阴所摄之生灭法,世世于舍报时因色身之五根坏灭而永灭,不能去到未来世;于下一世新的色身五根具足时,又从持种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中,等流现起另一全新的意识,不是上一世的意识来到此世。于此世意识所生之信心,虽熏习于种子识阿赖耶识中,但是于下一世全新之意识生起时,并不能忆持过去世所修之信,要等下一世值遇类似之境界或因缘时,方能相应而使信根再等流现起,成为信力,也就是说上一世所修得的信根要待此世之外缘而再度生起的。因此说,亲鸾所主张之真实信心绝非是金刚真心;金刚真心乃是实相心、菩萨心、如来藏,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此心未修至成佛转为佛地真如前,皆不与五别境心所及善十一心所相应,此时之金刚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为恒而不审之无覆无记性,此金刚心无有见闻觉知之我性,从不自知我、从不作主,更非有所谓之信心可以说之。然而修学十信诸善法,却要由此心执持种子—信根—延续到未来世而不坏灭,只要世世都能值遇善知识修学正法,此信心种仍能世世相应而现起、熏习,益加坚固。倘若只是如亲鸾所说,于意识心生起一念之信而不必修三福净业,此一念之信是否能够坚固到舍报身坏命终时,于诸苦逼迫、意识昏沉散乱的情况下,仍然可于心中生起?得要看此人是否于过去无数劫中常修十信之行?于此生能于往生时酬满此信而使得意识心不颠倒?能以此信力生起发愿求生之念?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稍为解释得通,即使有幸亲蒙 弥陀世尊示现摄受,那也得要曾修三福净业,才能以一念之信而蒙 佛于命终时示现提醒接引;往生后也不是上品上生或中品上生者,所以净土行者应先了解九品往生之内涵,才不会被误导。
- 上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 下一篇:殊胜的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