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念佛实修>禅净双修>

净土圣道(13)

[禅净双修]  发表时间: 2017-10-02 20:1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法然说:“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愿,意唯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一向者对二向、三向等之言也。……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明知废诸行唯用念佛,故云一向。”(《选择本愿念佛集》P.25) 弥陀世尊所发之愿,愿愿皆真实,皆与 释迦世尊于《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九品往生相,或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往生相,字字不增不赘、句句不遮亦不遣,无所谓“先说余行后废诸行”之处,乃是法然不懂圣道门之内涵,不明经文之实义所造成之过失。
于上辈往生之经文中, 佛说“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此中函盖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与上品下生者;中辈往生之经文中 佛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以此回向愿生彼国。”此中亦函盖了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与中品下生者;下辈往生之经文中 佛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甚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中所说亦是函盖了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者,都需发菩提心,乃至中品上品人都需修诸善行,非不需修。
弥陀世尊之愿中含摄了九品往生之众生心所行之业因果报,《无量寿经》 弥陀世尊于因地所发摄受众生之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一一愿中所说,皆不违逆众生所行,皆随众生心之所行而摄受之,如何可说 弥陀世尊有“废诸行”之意耶?所发之无上菩提心与所修诸功德之行持,乃是 成佛之因与必修之菩萨行,纵然 龙树菩萨以“方便之信”开示予此生欲得不退转之行者,仍然包含了恭敬礼拜诸佛、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及外门修六度般若波罗蜜等必行之行持,法然竟然仅以下品下生之方便摄受造诸五逆十恶者,以称名之便而曲解 弥陀世尊之愿与 释迦世尊之开示,遮遣了发菩提心与修诸善业,及于内门或外门修菩萨行之圣道门行业,诬说是修杂行者,妄说是自障障他往生之行,说是往生边地者,完全是以其所居住时代环境背景之所需而立之宗旨,说之为究竟胜妙之念佛法门,乃是牵强之说。
又菩提心者,行者于未亲证自心如来、未入初地之前,以其所发之四宏誓愿心为主,已入初地者以其入地时所发之十无尽愿为主,而此十无尽愿实质上也包括了四宏誓愿。四宏誓愿者: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宏誓愿之内容实函盖了从因地之初发心到妙觉菩萨之修持,何以故?从大乘法之层面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此所度之“众生”包括了自心之烦恼众生,即是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之现行与习气种子随眠,菩萨于七地满心时为修证增上慧学故,断尽烦恼之现行:断最后一分思惑而入八地,于二乘解脱道已具足圆满。此解脱道不共二乘阿罗汉者,是八地菩萨已从初地开始断除阿罗汉未断之烦恼习气种子随眠;菩萨已破无始无明并分证佛菩提之功德,因而八地菩萨不坏五阴,而能念念住于灭尽定。八地菩萨度尽自心烦恼众生,然而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未得度者,皆愿尽未来际度化,乃至成佛,皆不舍此四宏誓愿及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广度有情永不终止。
于度无边众生之愿中,包含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过去恒沙无量数劫,因为无明而于贪瞋痴所造之三界业果及烦恼习气,于初发心时即应了知,断烦恼也是未来无量数劫修所修的事行,非是一世二世所能成就的。因此 龙树菩萨说:“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在未得不退转之前,像是要救头上已燃起之火一样,要不惜身命昼夜精进,期能将此烦恼火永灭殆尽,此烦恼火能烧一切功德故。 佛说要以智水灭三毒火,智水者即是般若及解脱道之智慧;然而“法门无量誓愿学”非是二乘之愿,乃是大乘佛菩提道之通愿,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了二乘解脱道之法;如同七地满心入八地所证者,乃是不离二乘解脱道之法,然而佛菩提道之解脱智慧却更殊胜于二乘之解脱道智慧。
佛菩提道之法门,略说为“福与慧”,或者戒定慧三学,广说有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或十度波罗蜜、四无量心、百千无量三昧、一切种智等等。而修学此无量之法门,也是为了成满无上佛道之愿,为了度尽一切未度之众生,因此又可说此四宏誓愿实际上只有一心,也就是无上之菩提心,一切修学佛法者初入门时,于三归依就已经发了此无上之菩提心了,此菩提心乃是修持菩萨行之根本依,乃是成佛之因;若是舍了此心,与佛道又怎能相应呢?法然、亲鸾等选择本愿念佛之人,竟然主张舍此菩提心,更诬蔑 佛于净土三经中废弃“诸菩萨行”,妄说“只要一向专称佛号即是 弥陀世尊摄受行者往生之本愿”,如此之主张,实落于外道之数中矣!
又 龙树菩萨所说阿惟越致者:“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菩萨,成阿惟越致。菩萨行此五功德,直至阿惟越致。” 龙树菩萨此处所说,与 佛于《菩萨璎络本业经》中所说:“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乃是法同一味。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现前亲证自心如来:无我、无众生、于诸烦恼无分别、自心如来无身根相貌、自心如来体性如虚空,因此而以意识有分别、有心相之觉知心,证得此根本无分别智。再阅读诸般若经,领受 佛之护念,以此亲证之根本无分别智,再受善知识于别相智之深入教导与摄受,因此得于七住位常住不退,不退转于自身所亲证之自心如来,乃是未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本心,得能渐次信解并通达此无相之法,此乃是 龙树菩萨所说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者。
然而, 龙树菩萨之意并非如法然所说:“难行道者即是圣道门,易行道者即是净土门”,若有人以 龙树菩萨所说之“信方便易行门”欲入阿惟越致者,所修所行应皆不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念佛发愿回向”等圣道门之助道,唯除亲证自心如来之正道修证。如此而修者,假使所发之愿为往生 弥陀世尊之极乐世界者,定非是上品上生,最殊胜之品位为上品中生;上品上生者需于往生前即已亲证自心如来且不怀疑、不退者,生于极乐时即能见佛闻法,已证知如何是见佛故。上品中生者,尚且要在莲苞中待一个晚上,花开后不断听闻熏习第一义谛甚深妙法,七日后才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如此之行,乃是 龙树菩萨所说行者得于此生以“信方便而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其余品位,除中品上生者以外,生于极乐世界以后,亦不离“先得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之修证”,再依证圣道门之次第而修进。如此之易行, 龙树菩萨称为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者,仅是方便之行门,藉由 佛之威德力与神力,得能摄受行者不轮回于三恶道中,令行者不因异生性障而毁坏所发之菩提心;然此等“信方便易行门”,绝非如选择本愿念佛者所扭曲之一念之信 弥陀本愿所能成就者,仍须有许多菩萨行故。
得能往生极乐世界之净土门行者,若能遵守 龙树菩萨之开示,如说修行,纵然未能亲证自心如来,而往生极乐得阿惟越致,也应勤求能上品中生;上品中生尚且要在极乐世界修学七日(相当于娑婆世界七劫);下品上生者,于莲苞中要待七七日(相当于娑婆世界四十九劫)后花开,听闻甚深之法后才能发无上道心;下品中生者,于莲苞中待六劫(相当于娑婆世界不可数无量数劫)后花开,听闻大乘甚深经典才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于莲苞中待十二大劫(相当于娑婆世界不可数不可数无量数劫)后花开,听闻实相除灭罪法,才能发起菩提心。如此长劫于极乐世界之莲苞中,乃是要无条件的听闻“一切苦、空、无常、无我”之法,劝离生死之心,劝离粗重之烦恼与习气。虽然于极乐世界未出花苞时亦是远离三恶道之轮回,概括言之,可以说“不退”,然而将来花开而出以后,终究还是要走入圣道门之修道次第而无法逾越,若说本愿念佛是圣道门之易行道,其实是很难与极乐国之圣道门相应的, 龙树菩萨的“信方便门”虽然仅是以行者之儜弱怯劣而言易行,已非本愿念佛法门所能实行者,须修种种行故;若论时劫之长远,则正应是难行道,非是易行所含摄者。
行者得离于莲苞正式生于极乐,所遇者皆是已广植善根、已自净其意之菩萨,各各皆具足报得之五通;若想进修布施、持戒、忍辱之福,于极乐世界所能修集的很有限,唯能于“第一义谛忍”上用功,法的布施亦要看自身之修证,方能布施于比自己层次低之菩萨;持戒部份除非修到二地满心之增上戒学,否则于极乐世界中之菩萨,对于国土所有万物—包括自身之殊胜身相—皆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国中诸菩萨皆无我、无诤、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无忿恨心,既无染著心、无忿恨心,又何需持戒?自心所执之随眠烦恼与习气,无法经由历缘对境之现行再加以对治消除,仅能透过修学百法明门、千法明门及唯识道种智之慧学,慢慢听闻、思惟、证解后,以圣道力予以伏除。极乐国中之人天菩萨阿罗汉等皆勇猛精进于禅定与般若二度之修学,若要讨论“是否于极乐世界修证圣道门为易行道”,应当要将所花费之时劫长短一起考虑衡量;况且, 弥陀世尊对菩萨之教导,也是不离“发大愿心,增广诸菩萨行”,国中菩萨终究是要再以别愿回入他方世界,去积累德本、修菩萨行,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能趣向无上正真之道,如此才不辜负诸 佛菩萨之慈心教诲与护念。
极乐世界之众生,随其宿命求道时心中之喜好与愿力, 阿弥陀佛皆能随顺其意而为其传授经法,令行者开解而得道。有未得须陀洹道者令得须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洹道者则令得斯陀洹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则令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罗汉道者则令得阿罗汉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萨者则令得阿惟越致菩萨。极乐国中阿罗汉亦有入无余涅盘者,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阿罗汉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此中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乃是中品往生所摄之辈,非是实义净土门行者所含摄,何以故?修学净土门之行者,始从发菩提心、忆念诸佛、礼拜诸佛,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外门修学六度波罗蜜,皆是大乘菩萨道之修学内容,能够信解诸法如说修行者,往生品位自能提升;不能如说修行者、不能信解法义得诸法趣者,发了菩提心以后,仍会毁坏所发之菩提心;纵能往生,自然是以较下之品位得生。此处说二乘以中品往生,非是实义净土门所摄;除上品上生者外,其余品位之长劫处于花苞中,以易行门摄入圣道门,如 龙树菩萨所说者,乃是儜弱怯劣者之方便之行。法然所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绝非是 龙树菩萨所说“信方便”易行之内涵;因此法然所说“易行道即是净土门”之说,其宗所立“以选择本愿念佛往生 弥陀报土、证大涅盘为易行道,应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之说,理不得成。
龙树菩萨说:“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所照四天下之浩瀚,凡夫众生尚不能于其意识心中勾勒出相貌之一二,更何况是 释迦牟尼佛刹之一大三千大千世界?吾人于此北半球仰望穹苍,细数大熊星座、仙后星座、天蝎星座之时,脑海中却只能想象南半球的半人马星座、南极星座、苍蝇星座,无法一窥全貌。一四天下或者一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住于 释迦牟尼佛刹之共业众生妄想安立所成, 世尊于《楞严经》中说:“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修学大乘者即是要亲证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之本觉妙明觉圆心体,证此心体,即能破除迷理之妄想、杀无明父及贪爱母,心中不再迷于法界之理、不再因痴爱而安立妄想,即不再有三界业报之世界出生。因此, 龙树菩萨说:“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能发愿精进上求佛道,以此无上菩提心之大愿,得能亲证本觉妙明觉圆之自心如来心体,依此自心如来心体,行四宏誓愿乃至十无尽愿,其困难,超过举起此三千大千世界,皆因佛菩提极难修证的缘故;即如 佛对阿难尊者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如是菩提正理,二乘圣人根本不知,何况初发菩提心的行者?所以说极难。
发菩提心行大乘者,于此娑婆世界修学圣道门,有难行之处,亦有速行之便,何者是难行之处?《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识力,得一切智道故。善知识者,难见难遇。”于此末法时代,各大道场之大法师大居士,似乎都扬著弘传佛法之大旗帜,号召广大徒众广兴道场、举办各式法会、兴办佛学院等等,是否能如 佛于经中所说:“令一切众生舍诸见、令一切众生除恶慧、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等等?
何谓令一切众生舍诸见?应舍之见乃指: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诸应舍之见又称为恶见,恶见之首即是我见。我见乃是轮回三界之根本,我见者,以五蕴身(色、受、想、行、识)为我,以灵明觉了之意识觉知心为我,更有以清楚明白之意识觉知心,加上处处作主之意根末那为我者。法鼓山圣严法师说:“运用禅的观念,可让人‘从慌乱的心变成安定的心,从安定的心变成智慧的心。’方法就是‘顿悟’,即六祖惠能大师所言,遇问题时,不思善不思恶,不考虑对自己好或不好,‘当下安定,就是智慧。’简单的说,就是遇事时,‘面对它,接受,用智慧处理它’;若处理了仍无法解决,‘接受’也等于‘处理’。”(2003年七月份法鼓杂志)圣严法师以上之言语,如果不涉及所谓的悟或者禅,实际上并没有过失,以一般人所认知的知识或者世间哲学,或者逻辑来开导,期望令人以理智之思惟远离灾劫之恐惧,并没有过失。然而,由于圣严法师将此种行为之认知或者世间哲学知识,教导徒众时说之为悟、为禅,其过失之多不可数焉。
此种行为之认知、世间哲学知识,皆属于意识心所领受与抉择之范围,此意识心由于意根末那识之作意,先领受了事件境界法尘(受阴之运作);接著意识心由于想阴之运作,了知此事件法尘相之意思,并于思心所的运行下,意识相应之欲、胜解、念心所,与慧心所于中加以分析、拣择、思量,最后再由意根末那识做决定:要以哪个意识所相应之喜好方法处理事件,即是圣严法师所说“面对它,接受,用智慧处理它”的心行过程。如此之心行过程,已落在意识之五遍行、五别境与意根之五遍行及简略慧心所之刹那变异行阴上,意识透过自心之心所有法运作后所得之“结论”,仍是意识自身之法,该“结论”于事件过后可能会不记得,或者将来不再适用,绝非是禅宗祖师所说“顿悟”一语所相应之心;此心是思惟观察然后才有的觉知心,但真心却是未顿悟以前就已经在了,顿悟后更加能感受真心一向任劳任怨、从不作主之随顺众生性。禅宗祖师所说“顿悟”,是以意识觉知心,于刹那间明得“离于见闻觉知”之自心如来,在此刹那过了以后,意识心不必再起任何加行作意、思惟、拣择,都可以现观此自心如来与五阴和合运作,于意识心断灭之五位中亦是一样不生不灭的运作,如此而说意识明见自心如来之那一刹那为“顿悟”,此后才能证解实义净土之真义。
观《六祖坛经》中六祖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摘录其前后文句如下:“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这位惠明于六祖言下所悟者,非是六祖所言之心,六祖于当下为覆护密意,不能将自心如来之所在明说;六祖所说不思善不思恶之心,乃是指自心如来,因为已经要此惠明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当下,看此人是否可以契入那不必经作意、简择、思量,就“本来一向不思善不思恶”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自心如来。然而,此惠明也只能认取他那当下经作意以后不思善、不思恶之意识觉知心,否则又何必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如果六祖认可其所误解不思善不思恶之意识心为本来面目,六祖又何必再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六祖于惠明还是有为人之处,无奈惠明在六祖初句指示时,与今日之圣严法师一样,都是同样的认取意识自心之无取(实有取,取诸五尘之法尘相及自心之心相)、有舍(实无舍,未舍意识喜好之领受)为本来面目;所幸六祖又以后面言句指示惠明将军,使他悟入。但是圣严法师于徒众面前说禅示悟,皆以意识心于法尘之有所了知与决定,称为“顿悟”之智慧,此乃是陷于我见者,而更误导众多无辜随学者也一起陷入我见深坑而不知自拔,又如何能令众生离于诸见呢!
因于圣严法师于法鼓杂志言语之讲述,听众、读者若信其言为真,将于此世误将其能领受能抉择能思考的意识心,于做出社会层面所期许的行为时,便认为自己即是开悟了。此时所种下以意识心自我之思惟、领受、抉择为“我”之见解,将更加深而不可拔;则于我见深坑越陷越深,我见不断,疑见、邪见等诸恶见更难断除;由于我见不断,往生舍报时更让意根末那识作意不断的,让自心如来生起未来世三界后有之依报身,因此而轮回不断、出离无期。
未断我见之善知识,将无法带领众生至一切智城,一切智乃指二乘之十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及大乘之一切种智。二乘学人之所以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乃是于初果须陀洹时断了身我见,乃至到四果阿罗汉时断了觉知心与意根之我执,渐次而修得十智。大乘菩萨行者,于六住位修般若波罗蜜,并修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于所取五尘之我所,及能取五尘之“觉知心我”之虚幻性得印顺忍,乃至于般若正观现在前而亲证自心如来时,断除意识心相应之我见,入七住位,得大乘之无生忍;从此转依自心如来之“无我”及“无我所”体性,继续进修一切种智,乃至入初地证无生法忍。凡是想要入二乘解脱道之十智及大乘佛菩提道之一切种智之城,皆要先断我见;圣严法师如此这般而以意识心自我之思惟、领受、抉择而说之为禅、说之为悟,绝非《华严经》中 佛所说之善知识,绝非能依止而得一切智道之善知识。
另外,如何是一切众生应除之恶慧?误将意识觉知心透过五遍行与五别境及善恶“心所”所变之心相,认作是离于见闻觉知、不觉不观之自心如来心体,此等之见解,亦入恶慧之数。另一种恶慧者,乃是印顺法师恶取空之见解,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分开,不承认阿赖耶识为出生三界之因,妄说不须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即可成就三界轮回之因果,不知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此种见解之人, 佛说之为恶慧者。如契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具此种恶慧者如印顺法师,纵然让他于一生中研读大藏经百遍,仍将无法于其自身之五阴世间找到阿赖耶,然而却向往经中所说佛地真如清净无为之功德相,因此主张:一切众生身中于因地已具足了佛地之真如。
本文标签:解脱(148)极乐世界(106)净土圣道(16)正德居士(3)本愿念佛(8) 本文关键字:净土圣道,正德居士,极乐世界,解脱,本愿念佛,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