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净土>念佛实修>禅净双修>

净土圣道(9)

[禅净双修]  发表时间: 2017-10-02 20:14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于此,更要凸显选择本愿念佛行门之矛盾处,有人问法然曰:“称名念佛之人,皆得往生乎?”法然答:“凡念佛,有他力念佛,有自力念佛。他力念佛得往生,自力念佛不得往生。”又问:“何谓他力?”法然答:“唯一信 阿弥陀佛本愿,不顾我身之善恶,思决定往生之念佛,谓之他力念佛。”又问:“心澄时之念佛与妄念中之念佛,胜劣如何?”法然答:“功德齐等,无有差别。”疑曰(自设疑或他人之疑,不详):“此犹不审也,何以故?心澄时之念佛,无有余念,唯一向思惟极乐世界、称念弥陀名号故,无有杂乱,清净之念佛也。心散乱时,三业不调,虽口称名号,手拨念珠,犹是不净之念佛也,何可齐等乎?”法然答:“此之疑者,尚不知本愿之理也。 阿弥陀佛为救恶业之众生,于生死大海,浮弘誓之愿船也。犹如重石与轻麻壳,同置船中而至彼岸。本愿之所以殊胜者,在任何众生,唯称名之外,无别事也。”又有人问:“一声之念佛与十声之念佛,功德之胜劣,如何?”法然答:“全同也。”疑曰(自设疑或他疑,不详):“此又不审也,何以故?一声十声,既数有多少,何可齐等乎?”法然答曰:“一声十声者,最后之时也,死时念一声亦往生、念十声亦往生也;既往生相同,功德何劣?”(《法然上人文钞》P.242~247)
很明显的,法然于上段问答中,主张不顾自身之善恶,深信 弥陀世尊之大悲愿力(末学认为不应将持名念佛往生说是 弥陀世尊摄受众生之“唯一”本愿),于死时称名念佛一声,与生时清净的称名念佛十声乃至不可数之称名数,同得往生之功德,皆可于往生时即刻悟入真如法性与佛同等。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无量寿经》佛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弥陀世尊之大悲愿,之所以殊胜,乃是不舍劣根造作诸恶之众生,以下品之往生摄受行者;然下品往生之行者仍然得要发无上菩提心,要以至诚心发愿,一向专意——意识心起念专注不分心攀缘,能够专注于念 阿弥陀佛圣号,乃至十念皆是专注于念 阿弥陀佛,若人真能专注的心念、忆念或者称名而念,念至十念时觉知心自能产生正定之功。另外,行者若听闻深法,欢喜信乐而不生疑惑(然何者为深法?乃是大乘无上之圣道法,听闻善知识略说各部经名真义:“人人本具一实相心,不生不灭,与佛地真如之因地心同一体性,叫做如来藏阿赖耶识。此世之觉知心人我及色身我,皆是苦、无常、无我,是空、是有生有灭的虚妄法;人人皆可因为亲证此阿赖耶识而悟得真正无生之法。安住于无生之法、转依无生之心,得无生忍而次第修行,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成就佛地功德。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专门修学佛法的 弥陀化土, 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们,于极乐世界所说的法,也都是此如来藏第一义谛了义之法,并且与二乘初果或阿罗汉及菩萨等诸上善人一同修学,于 阿弥陀佛之悲愿摄受下,得以暂时免除轮回之苦。……”)行者闻此深妙之法,虽不能真正理解,但是心生欢喜,欢喜于自己原来也具足了因地之佛心—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信受了此如来藏法、不疑此如来藏法,于是心中至诚的发起了往生极乐世界之愿,因此而能时时念著 阿弥陀佛,乃至一念, 阿弥陀佛皆予以摄受。此是 世尊于《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造恶业而不诽谤如来藏正法之下品上生往生之人。
若于趣向大乘之法有所爱乐,但却无所作为,仅自己思惟“决定往生”,于命终舍报时,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称 阿弥陀佛名,即是 世尊所说下品下生之人。如果是造作诸恶,得依善知识之缘,为他解说各部经名之真实义,才能往生之下品人,譬如一向宗之信徒,于战争暴动中被杀而往生,彼时身体遭残害,甚至身首异处等诸苦逼身,意识往往迷闷不省人事而无正念,平时又未修学以心意念佛之功夫,也未于持名称名念佛法门上做功课,是否能有善知识于旁安慰之,并为之宣说妙法,也不易求得,如何得以“一声”称 阿弥陀佛名号而能下品往生极乐国?法然此说是很令人怀疑的,更别说是要上品上生顿悟真如法性了(事实为:上品上生者于舍报前就要先有顿悟自心如来之功德了)!
法然于自己修持念佛法门时,却是每日念佛七万遍,教导行者却迥然不同;只要称名一声,功德竟可与清净念佛齐等。不亦怪哉!有人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法然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得生。”(《选择本愿念佛集》P.18)法然个人也知道“相续得生”:也就是说,称名念佛也好,心念念佛也好,忆念念佛也好,能够念到一念相续(也就是净念相继,此净念相继即是 世尊于《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了),就能往生极乐净土,这个行持必然要自力相当精进的做念佛功夫;如同法然自己每日念佛号七万遍,岂是所谓的一声所能齐等的?此处已经显示法然自己相当矛盾之处了。由口称名虽是易事,但要称名而念到相续,古来有几人?若非有二乘之断身我见,修断烦恼功德,或者大乘之见道断意识相应之身我见,并转依自心如来藏,渐渐伏除烦恼之现行;若非有善知识之善巧方便法门指导念佛之转折者,以凡夫之三毒具足、烦恼具足之身,要以称名念佛而得念佛相续者,若不是信根信力具足,勇猛精进不退却者,终难达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境界;法然如果现今还在,必定也只能推行其每日七万遍功课之行门了。
法然于《选择本愿念佛集》说:“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 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忆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即是声,其意明矣!”(《选择本愿念佛集》P.21)杨仁山居士评论云:“念者心念也,称者口称也,今云声即是念,念即是声,误矣!观经之文,明明可考,经曰: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可见念与称有别也。下文:‘具足十念’之‘念’字,是称名之时,一心专精无他念间杂,惟有称名之念,十念相续,即得往生。此人苦极心猛,命根断时,前后不接,金莲明耀,忽然在前,心力佛力皆不思议也。”(《杨仁山居士遗著》P.334)
称名念佛虽可说是念佛,然而却不可将“念佛”认为即是以口出声之称名念佛,心念念佛亦是念佛,心中有圣号,有时想著佛,但口未出声;忆念念佛亦是念佛,心中有圣号,想佛不断,口也未出声,焉可硬是将两者称为一?又如:以口出声念佛,同时心中起念攀缘于昨日之烦恼;或以心念或忆念念佛,口出声音与人打招乎,此时明显的都是心口不一,如何说念即是声、声即是念?又经中 佛所说之语句,法然却未如实将语意引用,观经下品下生云:“……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不遑念佛”而以“念佛号”代替念佛者,已表示“念佛号不等于念佛”,差别在于念佛号时心中有没有“忆想于佛”?有忆想于佛者才是念佛,没有忆想佛者只是念佛号,不是念佛;所以声与念是不同的。所以杨仁山居士亦于此责备法然不顾经中之语,硬将声与念妄解为一。
又彼为诸苦所逼之人,要得“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而令称念之声不停, 世尊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读经之人不能予以忽略。这样“至心”的具足十个称名之念,至心就是要专注一心唱念佛号十声,非如法然所说称名一声即可,绝非不必至心。又法然自身之矛盾处处可见,所引用者既是观经往生下品下生之法,却要将此法道将灭尽时 佛之方便摄受,再加以简化为称名一声而不必至心,即可往生,并“顿悟顿入极乐无生之国”,如此擅自解释创造新说,非但 弥陀世尊与 释迦世尊不能首肯,十方诸佛亦不能首肯,所说与经意 佛意不符故,违教悖理故。
由于法然于《选择本愿念佛集》一书及《法然上人文钞》与人问答间,处处出现了称名一念即可往生之语,到了亲鸾时,形成了一念名号之信,即得往生之义,所以一向宗之信徒,平日都不必行持称名念佛之功课,只要于自心安个信念说“决定得生”即可,也造成了后来一向宗之信徒参与暴动时,个个都不畏惧生死之倚靠。
亲鸾说:“言‘信心’者,则本愿力回向之信心也。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亲鸾,教行信证》P.128~129)只要有一念之信,信 弥陀世尊之本愿——信其自行狭隘化之 弥陀大悲愿—采用了《无量寿经》中之部份经文:“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断句取义之方式,引用其中之“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解释为只要一念之信即是往生清净报土之真因了(此往生清净报土之错误理论,将于第五节《评本愿念佛之“证”》详细申论)。经文中之“乃至一念”,要缘于信心—修诸十信之行,深植对三宝之信根,以此信根而发起信力;更要缘于至心回向—以至诚心将其善根回向得生极乐国。《华严经》说:“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此信心乃是要依于所修得之信根而发起,怎可说只要一念之信即能成就经中 佛所说往生立即顿悟之条件?再者,生起信心之前要得有善知识解说无量寿佛名号之由来,以及无量寿佛诸多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行者听闻之后产生信心并欢喜信受景仰,而产生愿生彼国之念。亲鸾不理会经中明显易懂之佛语,并简化了一心不乱称名念佛之功课为只要一念之信,其中异同仍有可商榷之处。
后人曾我量深所写《净土真宗要义》中说出此信之一念乃是亲鸾所创的,他说:“信之一念乃在发现果遂之誓的同时遂得发现之。未发现第二十愿的果遂之誓者并不明白此信之一念。毋宁说此信之一念实乃我开山圣人始发现者。于开山圣人之前,任何人都不知有此信之一念。”(法尔出版社《净土真宗要义》P.69)文中所说开山圣人乃是指净土真宗之亲鸾,所说之第二十愿也是断句取义而用; 弥陀世尊于因地所发之第二十愿,于《无量寿经》中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此曾我量深所说也是一样不顾经文中全句前后之意思及次第,只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称为是 佛之果遂之誓。因为有“果遂”之字样,所以亲鸾独自以此愿中之某几个字,于一刹那找到果遂二字而了解,认定只要有欲生极乐国之念,依 弥陀世尊之果遂之誓,必定能成,因此于自心产生信心决定之一念,因此亲鸾才会主张只要有此信之一念就可以了,连法然所主张最浅最小之称名都可以省略。亲鸾为何不去阅读并了解愿中之“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之意思呢?在同一句话里,怎可去头截尾而自取自用?十方众生于善知识处,听闻了无量寿佛名号由来之诸多功德,与名号本身之不可思议,心中要系(系)念于极乐国,系念之意不是只有一念,乃是要将念缘于极乐国而系住,没有停止的时候;接著要广植福德与善根,例如修集经中所说之三福净业,并将所修之福德净业至诚的回向,发起愿生极乐国之意乐,如此之行者必能依 弥陀世尊之愿而往生;如果如实依此而修,却往生不成者, 弥陀世尊即不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而 弥陀世尊已成佛,所以如此行持之人必定能够往生极乐国。而亲鸾所说只要生起信之一念即可依此第二十愿往生,那完全是文字戏论罢了,非是佛法中真正净土宗之行门。
法然晚期时,发现了其弟子将行门转变了,也写了一篇文章《一念义停止起请文》破斥之,遗憾的是并未于文中指名道姓,但是从一向宗之发展过程看来,法然以下之净土真宗社员还得入室口授面禀,其教义所言尽是信他力、本愿,舍圣道,他力信力往生报土,自力之信往生化土等等,皆未谈到称名念佛之行,末学不禁要将法然所破斥之人想为是亲鸾了。
《一念义停止起请文》:“今世归念佛门人中,多有无智诳惑之辈,不知一宗废立,不闻一法名目,内无道心,外求名利;恣做妄语,迷乱男女;偏营渡世谋计,不顾来世恶报;奸弘一念之伪法,以文懈怠之过也;剩立无念之新义,犹废一称之小行……凡念佛行者,随分持戒,不造众恶,念念策励,四威仪不懈废,又不妨碍余教余行,总于佛法作恭敬心……又近闻北越,有一邪人,大作妄语云:‘法然上人日课七万遍念佛,只是外方便也,内有实义,人未知之。所谓实义者:信知弥陀本愿,一念名号,则必往生极乐,净土之业,乃于是满足焉。一念即生,不劳多念,一念之外,何重称之!又有究竟实义,只是信知本愿而已矣。彼上人门人中,迟钝之人,未闻此义;利根之辈,仅又五人,得此深法,我即其一人也。此深法门,乃彼上人己心中之奥义,择器传之,所不容易授也。’如此邪说,一无有实,虚诳之甚,虽不足论,今为疑者,自立誓词:贫道平生所述心行之外,别有所必秘之法门者,十方三宝,当垂知见;日别七万念佛,并空失其利益……抑!彼诳惑之辈,未读半卷书,滥称予之弟子,托事于师范。”(《法然上人文钞》P.404~406)
法然之感叹,末学早已替他料定了,倘若其开示与教义之订定,皆能不离经意,且以己之行持开示为行门之法,其座下之弟子岂会有如此偏差之举?其选择本愿念佛法门,已是狭隘化了 弥陀世尊及 释迦世尊之本意了,其弟子再予以简略化,由莲如以此“一念之信”得往生极乐清净报土为行门,而使战乱中充满恐惧与苦难之村民,视为是未来世之倚靠,以此“一念之信”组织村民成为教团,进而组织武装村民,成为军队,参与暴动,日本历史之记载与其宗派之教义演变,已经将实情揭橥于有智之人的眼前了。
末学早期也曾遇过,有人来同修会修学了义正法,但是不务真修实证,热衷于研究分析,或者互相明讲真心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所在,所以没有真参实究之过程,意识相应之我见因此不能死却,无法真正现前领受此真心如来藏之功德体用,无法转依此真心如来藏之无我性、无漏性及清净性,所以“悟后”不能于历缘对境中对治习气烦恼;所得之总相智也因此而过于笼统而不能安忍,也不能如实于一切法之幻生幻灭中观行,无法依善知识之教导增长种智。我见似断未断、不能安住于无生,没有功德受用,且习气性障粗重的情况下,信受了所谓的“一念信”之选择本愿念佛法门,认为已经有了一念之信了,已经契入 弥陀世尊之本愿了,必定可以往生了,就不愿修除性障、进修种智,那些粗重之习气烦恼就随其现行;又因为已经知道自心如来藏了,反正已经“心得决定”上品上生,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烦恼习气自然不会再现行了,又何必那么辛苦听唯识经论、闻一切种智法?大可游山玩水去也!
如此之人,真是令人怜悯矣!不知此“一念之信”乃是最下劣甚至是错误之法,也早被法然破斥在先,纵然信从法然之《选择本愿念佛集》,其所谓的“称名一念可往生顿入真如法性”之言,也是谤法违 佛之言,谤法违 佛即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已经明得自心如来,亦是造作了谤法违 佛之共业,何能上品上生呢?法然之过失,在于对圣道门之内涵与次第不了知,更是未亲证自心如来,不知此心方是诸佛成佛之根本,是圣道门修学之所依心;大大的误解了净土圣道之意涵,方有如是矛盾与错误之“教”与“行”,更有其弟子另创净土真宗,产生了后来六七百年来偏差之演变,此乃修学净土之行者不可不慎思之处!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四节 评本愿念佛之“信”
修学选择本愿念佛者,首先要信自己是出离无期之恶人,如此之信,方能契入 弥陀世尊之本愿。法然说:“‘有恶机一人,为使此机之往生,是本愿之意。’学而至于得知此理,谓之善学净土宗也。净土宗者:以恶人为基准,而兼摄善人也;圣道门者:以善人为基准,而兼摄恶人也。”(《法然上人文钞》P.41)法然全然不知净土三经之本意,才有如此“恶人正机”之说,而导致其门下弟子亲鸾另创净土真宗,将“恶人正机”发扬光大,发展到后来日本战国时代有名之一向宗信徒暴动之有恃无恐。详读净土三经以后,一定可以从 释迦世尊于经中之开示,及 弥陀世尊因地所发种种大愿之了解, 弥陀世尊愿于清净国土成佛,但不是在此三毒烦恼具足之五浊恶世娑婆世界成佛,其所要摄受者乃是净意、多植善根、易化之众生,此等众生皆是已自净其意之善人,才是 弥陀世尊本愿所要摄受之人;而“下品往生”者方是 弥陀世尊“兼摄”之恶人,以 弥陀世尊之大悲愿,将造恶众生随因缘摄受往生住于莲苞中;于莲苞中仍要自净其意,经七七日(人间四十九劫)乃至十二大劫(人间不可数之无量数劫)才花开, 释迦世尊亦以威神力加持,令佛法灭后之一百年,咐嘱特留《无量寿经》,让经道灭尽后之众生能随意所愿而得度;此是别开兼摄恶机,不是正摄恶机,如何可以说 弥陀世尊之极乐净土以摄受恶人为本愿?而兼摄受善人?颠倒至极也!
修学本愿念佛者,如法然所说,要信自己是恶机之人;然而因为是恶机之人,更要生起大信力,信 弥陀所发之“至心信乐”之愿:也就是《无量寿经》中 弥陀世尊之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而法然解释此愿为:“我成佛时,十方众生,欲生极乐,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若十声,若一声;若不迎接,不取正觉。”(《法然上人文钞》P.247)法然认为 弥陀世尊此愿乃发了“至心信乐”之愿,只要众生欲生极乐,即满了 弥陀世尊已发之“至心信乐”本愿,只要称念圣号十声或一声,必定往生,此为 弥陀世尊之本愿故。经文中之“至心信乐”乃是要由行者自心发起,由于行者听闻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诸多不可思议功德,发起至诚之心与信解之心,于是心中生起欲生极乐世界之意乐;法然却将此“至心意乐”解释为 弥陀世尊本身之至心意乐,本来应该是行者应行之条件,倒说为是 佛之意愿,只能骗不识字之文盲及不懂得思考之心盲者罢了。
法然以下之语更可以证明其曲解经意之处:“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至诚心’者:不礼余佛,唯礼弥陀;不修余行,唯念弥陀,专而复专也。‘深心’者:深信弥陀之本愿也。我身无始以来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生死之道;一心乘托弥陀不可思议之本愿,一向称念弥陀不可思议之名号,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最后临终时,必蒙弥陀来迎也。‘回向发愿心’者:自他之行,悉皆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也。”(《法然上人文钞》P.100)
然而《观无量寿经》中佛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佛所说上品上生者所发之三心,绝对不是如法然所说的意思,乃至 弥陀世尊之十八愿所说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亦非是法然所说是 弥陀世尊本身至心信乐之愿。经文分明清楚得很,必得要十方众生至心——也就是要发至诚心与深心,且信乐——也就是要发起回向发愿心以后,具足此至心信乐、念 阿弥陀佛并发愿往生极乐净土,必定得以往生。
本文标签:解脱(148)极乐世界(106)净土圣道(16)正德居士(3)本愿念佛(8) 本文关键字:净土圣道,正德居士,极乐世界,解脱,本愿念佛,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