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十八界
目 录
前言
一、五蕴
(一)色藴
(二)识蕴
(三)受藴
(四)想藴
(五)行藴
二、十八界
(一)六根
(二)六尘
(三)六识
三、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及苦患
(一)色蕴无常
(二)识蕴无常
(三)受蕴无常
(四)想蕴无常
(五)行蕴无常
(六)十八界虚妄
四、五蕴十八界空相的证入
(一)前方便
(二)修声闻禅
(三)思维四食
(四)明心与见性——参禅
五、五蕴十八界皆依阿赖耶识而有
(一)色蕴五根及意根都依阿赖耶识而有
(二)色蕴五尘及法处所摄的一分色尘也依阿赖耶识而有
(三)识蕴依阿赖耶识而有
六、结语
注释
前言
五蕴十八界就是众生的身心。如今末法时期,学佛人能证得解脱果的极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如实地了知五蕴和十八界,没有如实地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法的虚妄。众生正是因为不了解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及虚妄性(即不了解自我的虚妄),更不能在佛法修行中实际观行、认定五蕴十八界虚妄,从而在三界中头出头没,流浪生死。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学佛之人如能厘清五蕴十八界的内涵,六时之中,在在处处,历缘对境,观行、实证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则能有机缘断我见、证初果、走向解脱。
一、五蕴
五蕴即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什么叫蕴呢?蕴就是聚集、积聚的意思。
(一)色藴
什么是色蕴呢?色蕴是指人类的色身由四大物质(即地、火、风、水)所造成;是由受精卵汲取母亲血液里的养分,胚胎逐渐成熟;待从母体出来后,通过饮食,在身体内经由地、火、风、水四大物质的运作,消化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身体才得以滋养、成长。所以,人的色身不停地新陈代谢、每一秒钟都在变异中,正所谓念念变异、生住异灭。这样由出生到长大,由长大而变异、而逐渐变老,最终由老而死亡,这一世的色身就消失了,不会永存。
那么人类的色身是从何而来的呢?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人的来源的臆断猜测。譬如古老的中国,臆猜天地万物及人类由盘古创始而来,或虫兽、或树木、或石头等变化而来;或由女娲搏黄土造人等等。中国古代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和生命都来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外道教的基督教《圣经》中更有荒谬的说法:“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世记第2章4至25节) 然而所有这些说法都只是猜想及后人演化的传说,无法圆满解释色身从何而来的真义。
佛法中对色蕴的定义是:色蕴是色法积聚的意思。具体而言:色蕴以阿赖耶识[注1]心体为因,同时又以往世六识无明熏习为缘,所以阿赖耶识与意根[注2]入胎而取受精卵,从母体中摄取四大以造眼、耳、鼻、舌、身五色根之扶尘根[注3]与胜义根[注4];有了五根之后,由于“外法光明所照”,则意根有念,于是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五尘(注:五尘指色、声、香、味、触),于五尘中则有意根所触知之法尘显现;因此,色蕴包含十个方面内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是这十种色法积聚而有,这十个法称为色蕴。
从佛陀的开示中,我们了知有情生命并非无缘无故自然发生,不是仅由物质聚合而成,也非由神所创造,有情生命乃是由阿赖耶识心体为因,又因无明遮障随意根心体入胎而生起,众缘积聚而成,缘尽则坏,故有情生命凡有生,必有死,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后世,在六趣中生生世世轮回。
(二)识蕴
1、识与识蕴
什么是识?识即是识别的功能。有佛语圣教为证:“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增一阿含经》卷28)凡是能够了别六尘境界的,都是识蕴所摄的妄心。
什么是识蕴?识蕴也称识阴,也就是前六识。有佛语为证:“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增一阿含经》卷28)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瑜伽师地论》卷27又如是云:“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识蕴六识包含眼识、耳识、鼻识、口识、身识、意识这六个心。
2、识蕴中不包括意根、阿赖耶识
大乘法之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亦同佛说,将前六识说为识蕴:“云何识蕴?谓心、意、识。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总名识蕴。”[0433c17]也不将意根摄在识蕴中,因为意根是意识生起时所依根的缘故,在识蕴生起之前就已存在的缘故,不可摄在后生的识蕴中。意根唯因即生,不须藉缘,不摄归识蕴;阿赖耶识心体是因缘法的因,佛说“本来而有”,不必藉缘、已自存在;意根与阿赖耶识心体不是属于借缘才生的法,也不是积聚而成的法,不得摄入识蕴中。阿赖耶识既是出生识蕴的因,也是识蕴借以出生的众缘(六根、六尘等十二处)的因,阿赖耶识心体又非积聚而成的,当然不可摄归“蕴”中。由于阿赖耶识心体本来已经存在,也可单独存在于无余涅槃中,证明其非属积聚所成,蕴义不能成立,故不可摄归识蕴中;又,阿赖耶识心是识蕴出生的因,同时也是“识蕴出生所依缘”的因,因此不可摄归识蕴中。
3、识蕴是因缘所生法
识蕴六识由众法因缘聚合而成,由众法积聚、蕴集而成。在二乘法的原始佛法四阿含诸经中,处处都有佛说圣教,称识蕴是依其他三法而生起,也就是“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根、尘、触三,生意识”;也就是说眼等六识,都依“根、尘、触”等三法为缘,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叫做识蕴;识蕴中的一切识都依这三法而生,若不是依这三法而生,就不能称为识蕴。譬如经中说:“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中阿含经》[0467a09])从以上开示中,世尊已经明说:识蕴是因缘所生法。如果不是因缘所生法,即非识蕴所摄。
(三)受藴
受蕴包括初受蕴和后受蕴。
1、初受蕴
初受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境界受和苦、乐、舍(即不苦不乐)等觉受。境界受是身根本有的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注5)生起对境界欢喜或厌恶的心行时所得的身根、身识上的所有觉受;苦、乐、舍等觉受是身根、身识一经触痛尘、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的粗相、细相而产生的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这些觉受之所以被称为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因为这些觉受必须先有色蕴及识蕴,然后才可以在人间生起;所以这些觉受,必定是经由色蕴与识蕴聚集而成,若无此二蕴之聚集成蕴,则无身根、身识的苦、乐、不苦不乐受可言。
2)受蕴是由三种受而成就。若没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聚集,则不能成就受蕴;若单有其中之一或其中之二,则人间众生的受蕴不成就,称为有残缺的人,也就是残障人。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了知:受蕴是聚积所成的法,所以被称为蕴。
2、后受蕴
境界受与苦、乐、舍受生起后,随后再由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的观察而产生心理上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受与喜受(即依于身根所有受蕴而再转生的心理上的苦、乐、舍等受),属于后受蕴。
(四)想藴
身根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觉知心意识所了知,这个了知就叫做想;因此佛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增一阿含经》卷28[0707b16])
所以并非仅限语言文字所作的思惟、思想才称为想阴,所有识阴六识已生起知觉性的,这个知觉性都是想阴所摄,经说“想亦是知”的缘故。若因想阴知觉性的了知五尘,然后生起苦、乐、舍的觉受,已经是受阴所摄,已不是想阴了。为什么想阴这个法仍是积聚而成蕴的呢?这是因为想蕴的了别性,乃是由色蕴、识蕴、受蕴的“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能有“了知性”的“想”,所以说想蕴也是积聚而成蕴的:由色蕴五根界、识蕴六识及意根一处所蕴集而成为想阴,所以说想阴也是蕴。
境界受中的想蕴成就以后,才有六想身:也就是眼想乃至意想。
六想身即是六识对六尘的直接了知性,即是眼根眼识的见性、耳根耳识的闻性……乃至身根身识的觉性、意根意识的了知性,总有六种知觉性,所以叫做六知性、也称为六想性,这样叫做六想身,也就是想阴。有这个眼根、眼识等六种知(想)的想阴,才能有离念灵知心或有念灵知心的六种见闻知觉性,然后才有灵知心、觉知心对于身根三种受的分别领受,因此而产生了顺心、违心、俱不顺违的觉受,即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此三受,然后始有意识觉知心自身生起的种种语言文字妄想,想着要离苦得乐,才有忧受与喜受,然后才有初机学人所知的语言文字相应的想蕴。若是探究实际的情况,未起语言文字时领受身根苦、乐、舍受的觉知性,即已是想蕴所摄,经说“想亦是知”的缘故。
(五)行藴
行蕴是指身根的种种行为,也就是表色及无表色,都是行蕴;另外,识蕴的种种心行,也都是行蕴所摄。
人类都有身根,不坏的身根就叫做有根身;有根身在人间的存在,就会有行来去止、坐卧睡眠及饮食、大小便利等等事情要做,由此显示的种种表色,都是行蕴;乃至由表色而显示出来的气质、神韵等无表色,也都属于身根的行蕴所摄。身根的行蕴也就是肢体动作等色蕴所显示的法,所以行蕴中有一部分是由色蕴的行为所显现,即是色蕴的行来去止肢体动作等事相上的功能差别,这也是众生最执着的自性,摄属行蕴的一种。
身根有行蕴,六识及意根也有行蕴。
六识心王的行蕴,就是眼识的行为、耳识的行为……乃至意识觉知心的行为、离念灵知的心行,都属行蕴所摄。识蕴六识的行蕴,就是眼识见性的行为过程、耳识闻性的行为过程……乃至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了知性的行为过程,都属识蕴六识的行蕴,都是识蕴六识自性的运作过程。识蕴中六识心王的心行,都是行蕴所摄;而识蕴的功能即是了别六尘,这是阿含经中佛的圣教。由识蕴六识了别六尘的缘故,便有能见的性、能闻的性、能嗅的性……乃至身识能觉、意识能知的性;凡是这些六识所显现的能见乃至能觉、能知的性的存在,都是识蕴六识心王运作时所显现的行蕴;能见、……、能觉、能知等性的运作过程,都摄属行蕴。
为什么六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存在的时候是行蕴所摄?因为这些六识了知六尘的自性存在时,必定同有了别作用伴随运作,不仅仅指语言文字上的分别才是分别,譬如分别青黄赤白的时候虽无语言文字,仍然是在分别。
二、十八界
界又称为种子,又称为功能差别。十八界的意思,是指称十八种功能不同的法;因为这十八种法的功能有所差别、有所互异,所以说是界。同时这十八种界又称为十八种子,是指这十八法能产生十八种功能,所以叫做种子。
十八界的界,一般认知是指界限;但是既然说是界限,当然是有功能性的,才能说是有界限的法;而且应该有二者以上并且是互相之间功能性有所差别的,才能说是界、功能差别;所以界的意思是说功能差别的不同,或者说功能差别的局限。
眼根(这里单说扶尘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色尘(注:若是胜义根则是能接触内色尘。以下类推,都只以扶尘根举例而说,胜义根的界,请读者自行思惟与观行),色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色尘的内容,眼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色尘的内容;耳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声尘,声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声音的内容;耳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声尘的内容;乃至意根的功能界限是接触简单的法尘,法尘的功能界限是显示诸法的内容,意识的功能界限是识别法尘及五尘的粗相及细相,涵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粗相与细相。这就是界的真实义,换句话说,界就是功能差别,就是种子,就是功能的局限。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做十八界。
(一)六根
人间的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根中的意根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也就是指大乘法中所说的末那心体、意根。
其余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则都是有色根,都属于色法所摄。眼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的差别,眼的扶尘根是指眼窝中的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的胜义根就是脑部掌管视觉的头脑局部。其余四种有色根也都有这二种根的差别:都各有胜义根与扶尘根。耳、鼻、舌、身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差别,依眼根比类而推即可知之,不重细述。
此外,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是随其有色根立名的。譬如眼根,因为属于眼,而且是接收色尘的受器,立名眼根;此根随眼立名并且是眼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所以说是眼识的根,称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随“意”立名而为意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所以说为意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完好的眼根,纵使外面的色尘仍然存在,眼识也依然无法生起,当然也无法有眼识存在而运作;耳、鼻、舌、身乃至意识也一样,如果没有意根的完好存在,纵使法尘仍存在,意识也无法生起,当然无法有意识觉知心存在而运作:没有意识存在就不能做种种直截了当的了知,何况能仔细加以观察及思惟诸法?眼根是眼识的所依根,耳根是耳识的所依根,乃至鼻舌身意等根是鼻舌身意等识的所依根,所以六根是六识的所依,若六根有问题时六识就无法生起或正常的运作。六识即是识阴全体,所以六根是识阴的所依。由此可知,识阴中的意识觉知心,在人间的清醒位中当然是以五色根及意根为所依的;如果五色根坏了或功能受控制(譬如被全身麻醉)而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觉知心就无法生起而暂断灭了。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如何修证解脱道》讲解
- 下一篇:佛菩提道之宗通与说通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