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成佛之道>三乘菩提>

五蕴十八界(2)

[三乘菩提]  发表时间: 2015-08-11 00:5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二)六尘
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可分为外相分六尘和内相分六尘(注:六识能见的自性则叫做见分,所以将相对于六识能见的自性而说这个被见的六尘称为相分,是六识心体所识知的法相的缘故,这就是见分与相分界定的最粗浅层次)。
外相分六尘是指眼根所触外色尘、耳根所触外声尘、……乃至身根所触软硬、粗涩细滑等外触尘、意根借本识(即阿赖耶识)所触外五尘上显现的有变动或无变动的法尘。外相分的五尘相是由阿赖耶识藉五色根所接触的,这五尘的大变动即是阿赖耶识与意根所接触的外法尘,合为外六尘。
内相分六尘是指阿赖耶识将所接触的外六尘,变现于脑中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相分,以及内相分五尘上所显现的微细法尘。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觉、意识能知,识阴六识各自拥有这些自性,故能了知内相分六尘。
从有情觉知心的认知上来说,内六尘与外六尘是一模一样的,全无差别,唯除残障的人。
由以上可知,六根取外六尘,阿赖耶识就转变外六尘相为脑中显现的内六尘相;六识摄取内六尘而加以了知,即是藉内六尘摄取外六尘;有情不能识知此一事实,误以为自己确实接触到了外六尘,所以把外六尘执着为自己所接触的相分,故误认外六尘实有。其实一切有情的六识心、觉知心,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尘;因为不知这个事实,所以把外六尘执着为自己亲身接触的法,就认为外六尘实有。若能确认自己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法,所接触到的一向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内相分六尘,就能确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妙义了。但这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只有菩萨随佛修学而证以后,才可能确认;所以二乘圣人执着外法实有,菩萨则认为众生所认识的外法,其实都只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所以就从外法不曾被自己所触知的事实,而说外法非实有。
(三)六识
六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即识蕴(识阴);《杂阿含经》卷三第61经云:“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换句话说,识阴就是六种能领受六尘的觉知心的全体。
六识是怎么生起的呢?是以六根、六尘为缘而生起。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也常常开示说:“眼、色为缘生眼识,耳、声为缘生耳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佛陀乃至开示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为缘生”。大乘圣者无着菩萨言:“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以上佛菩萨的开示,是说识阴中的全部六识,都是以根、尘为缘而出生的,并且都是必须依止于所依根的尘,而与所依的根尘共同并行存在,而且要依靠所依根的同时运作,识阴六识才能存在及运作。
六识的主要功能即是了别六尘。《阿那律八念经》卷一云:“令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细滑、意识法,着、信为习谛”。语译如下:使得眼根、眼识能认知色尘,耳根、耳识能认知声尘,鼻根、鼻识能认知香尘,舌根、舌识能认知味尘,身根、身识能识知细滑触,意根、意识能认知法尘;众生不知道这些都是无常的生灭法,对这六种根与识的功能有所执着,信以为真而不断地住于六识的功能与六尘中,这就是苦集谛。
所以,修行人若对意识认知不清,错将意识及意识的种种变相状态,误认为是可以出三界的真实常住心,不断的熏习这种错误的知见与境界,那就是落在苦集谛中了,就是不断的搜集未来世重新不断出生而受生死苦果的苦习谛。若能将意识及其种种变相,加以实际观行,了知祂的缘生性与无常性、常断性,才可能离开识阴的苦习,才能发起解脱的智慧而实证解脱果。
三、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及苦患
众生由于贪着五欲的苦、乐,所以轮回六道。然深究其因,都是因为认定五蕴十八界为真实有,不会变异,所以愿意不辞劳苦地追求自认为是有价值的人、事、物,并为此造作诸善的或恶的身、口、意行,因此而流转生死却不自知。那么,五蕴十八界为什么不是真实有?五蕴十八界又有什么过患呢?下面我们略作说明。
(一)色蕴无常
色如聚沫。色身是由于如来藏阿赖耶识的执持才能不变坏与生长。最初,色身的生长是因为意根和阿赖耶识执取受精卵为我,后通过母血的长养而出生为婴儿,渐渐成长,直至年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异。我们可以细细观察:皮肤蜕皮、头皮屑、爪生、发长、涕唾涎痰、屎尿等等,都是色身刹那变化产生的,然却常为人们所忽略。再观察自己从小至今的生长变异过程;观察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生长变异。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可以了知色身都是因缘聚合而成;若因缘散坏,色身便坏。即使色身未坏之前也是无常,好像河流漩涡中心的那堆泡沫,看见它似乎一直存在,但其实是新的泡沫一直在产生,旧的泡沫一直在消失;色身如此不停地变化,走向衰老,终必死亡。这样不停地观察,便能正观色身无常,不是常住法。
(二)识蕴无常
识如幻化。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1、六识非真:六根由如来藏直接出生,六尘相分是间接从如来藏所变现,而六识则是由六根缘六尘相分而辗转出生,若无如来藏,或无六根,或六根不具,或离六尘,则六识无法出生。因六识是有生的法,有生的法必定会坏灭,所以六识非真。物质世界的众生为追求享乐、为贪求财富、为急于脱离肉身的苦难,乃至为求名闻,不惜造恶,掠夺或杀害他人与他类众生,都是因为不能了知五蕴虚假无常的真相所致。有人将色身误认为自我,认为人死一切皆无,无有前世,无有后世,为求一世色身的利养而造作诸恶业,成为断见论者。有人将能知能觉的六识心误认为我,以为祂们永远不消灭,今生死后,重新受生,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于是为求知觉妄心的快乐而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也有外教(或佛门中的外道)修行人,欲求出离,但因不知六识的虚妄,反而背离真心而追求意识的境界,增长无明。凡此种种,不但不能出离生死,反而造作更多三界系缚的业种,导致旧缚未除,又增新缚,沉沦爱海,轮回六道,实在可悲。
2、六识虚妄:所谓六识妄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这六种识是为了维持色身在物质世界中生活,相对于外境的五尘及法尘而生存、长养,若没有外境的五尘,六识将会渐渐消失,五色根也将会渐渐退化乃至消失。如在深入地底数公里的地洞中,有许多动物都没有眼睛,对于光线毫无反应,它们由于久居暗无天日的地洞中,眼睛都已经退化,只对声音、震动、气味才有反应。这就证明了外境的影像(色尘)若不存在时,眼识不久便消灭了,眼根也将慢慢退化而消失。同样的道理,若让众生长期处于一个没有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则其眼耳鼻舌身五识也将消失,五色根也将退化而消灭。由此可知,六识知觉的妄心是虚妄的,非真实有,乃是为了在物质世间求生存、躲避危险而对应六尘,所以产生六识,故六识是因缘聚合而有,是暂时而非永恒的存在。众生若将六识六根执着为实有的我,为满足六根六识贪求六尘(眼根眼识贪求良景美色、耳根耳识贪求悦耳动听、鼻根鼻识贪求可意妙香、舌根舌识贪求美味佳肴、身根身识贪求细软舒适、意根意识贪求一切世间法)而造作诸恶业,那就是认贼为父了。
3、六识刹灭:六识时时刻刻生而又灭,如同幻化而有,又随六尘境的变换而变易分别不停,所谓“识如幻化”;如同放映胶卷逐格,凡夫以为实有影像在变化动作,但实是一连串定格图片连续播放,由于视觉暂留作用,使人误以为实有动作影像,眼识、意识于其中分别,随之幻生幻灭。六识分别作用如同灯光,刹那变易迅速,极不易察觉,但若心定,心念细密,则可略察六识的变易现象。
4、六识修灭:修行可灭除六识。行者通过修学四禅八定,可逐步灭除六识现行。在初禅等持位仍不离五尘,仍是有觉有观三昧;若放弃对鼻舌二识的执着性,便可进入初禅等至位,只剩眼、耳、身三识起作用。若进一步舍弃对眼耳身三识的执着,就离开五尘进入无觉有观三昧中;初禅的“觉”是对三尘有作意而攀缘不舍,“观”是完全被动的使三尘进入心中而不动心;最后连此观亦舍去,即入二禅等至位的无觉无观三昧,于此三昧中清楚明白的觉知心一直都存在。而后三禅、四禅亦是无觉无观三昧,前五识虽灭,意识心仍在。所以有人以未到地定至四禅定境的觉知性误认为是涅槃本际,此即是《阿含经》、《楞严经》所说的外道五现见涅槃论,其实都不离意根、意识及法尘,都是妄心所摄境界相。若是修到四禅等至位中,把意识觉知心舍掉,却不愿舍去色界天身与意根,误以为此不落断灭境界即是无余涅槃,则成为外道无想定境界,此时六识虽灭,却仍未证涅槃而无法解脱。若舍弃欲界及色界身的执着,则能进入四空定的境界;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是把觉知心能返观的了知性灭除而不自知住于定中,似无了知故名“非想”;但极细意识仍在,我见、我执亦存在,其实仍是有知,想蕴摄故,并非真正无想,故又名“非非想”。若能进断我见而将此定中极细意识也舍去,即可使意根的受想二个心所法也随之灭除,取证灭尽定,则可成为俱解脱圣者。所以六识皆可通过修行而灭除;而其中的意识心,不论粗细,都是可灭的,非真实常住心。
5、六识死灭:人在初死位时,最先是由如来藏舍身,故五根功能渐失,四大开始分离;接着五识的了知功能随之渐失,出现身不觉、眼昏花、耳不灵等状况;然后胜义根头脑停止作用,意识心便断灭,意根随同如来藏离身,此时才真正死透。在意识心断灭至中阴身意识初起前,即在正死位时,意识心是断灭不现的。等到中阴身意识心再度具足现起,仍然延续生前的觉知心;但是只要如来藏与意根一入胎,此世的意识心立即永远消灭,下一世又是全新的另一意识心;下一世意识心是依如来藏、意根以及下一世新生的五色根而有,已不是依于这一世的五色根为缘而有,因此若无宿命通,就无法了知过去世种种情况,故是全新的意识,不是此世意识往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必须重新学习世间法。
总而言之,六识在五种情况,即正死位、闷绝位、眠熟无梦(在眠熟无梦时,意识心也是断灭的;此时因身体劳累,意根作意而使意识不现起,让身体休息,故六识的见闻觉知性都不存在。)、无想定、灭尽定中是断灭的。六识既然是有生有灭的法,又是无常法,是可修灭的法,所以识蕴无常。
(三)受蕴无常
受如水泡。六根触六尘而生六识后,意根、意识分别诸境而领纳诸受,略分为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五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各种受,皆如水泡;水不停地滴下来,水泡便不停地出现;连续不断出现的水泡,使我们误以为水泡是一直存在的;连续不断的受,也使我们误以为受是真实的存在。有关受蕴的无常,分为以下几点来说明:
1、苦乐互摄:一般人对苦、乐、不苦不乐,多以单纯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来看待,其实它们之间是互相含摄的,既无纯然的苦受,也无纯然的乐受。
(1)苦受中含摄乐受:在感官方面,如吃苦瓜、喝苦茶,下咽后口舌渐渐转甘,苦中有乐受。如受伤流血是苦受,伤口结痂,虽仍有苦受,但感觉痛苦减轻,便安乐欢喜,亦是苦中有乐。精神方面,如欠债、还债时是苦受,债务逐渐还清,负担减轻,生起乐受。准备考试,辛苦备至,是苦受;金榜题名,如愿以偿,是乐受。此皆是苦受中含摄乐受。
(2)乐受中含摄苦受:如享受美食佳肴是乐受,过饱而反胃呕吐是苦受;喝好酒是乐受,酒醉时心悸头痛欲裂则是苦受;获得美名、权位是乐受,时常忧心会失去而生起苦受;中了头奖是乐受,担心被勒索、恐吓、绑架,则生大苦受,连夜搬家仍然担惊受怕。凡此都是乐受中含摄苦受。
(3)苦受、乐受中含摄不苦不乐受。如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习惯了苦受或乐受,就有不苦不乐受产生。又如山珍海味是乐受,吃惯了就不觉乐,而有不苦不乐受。
(4)不苦不乐受含摄苦受与乐受。如呆坐不思是不苦不乐,久而不换姿势感觉身体酸痛是苦受;开车时是不苦不乐受,长途驾驶则成苦受;不想排便时是不苦不乐受,但便秘而不得不设法排便时却成为苦受,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顺利解决,又成乐受。
2、受非真实:依色身的苦受来看,例如用鼻子嗅恶臭,即产生苦受,想要立即远离。但是恶臭的虚妄,人一般不察觉,以为是真实的,其实是虚幻的。鼻子闻到臭味时,鼻子不知那是臭的;鼻识虽然辨别香臭,但是不知道这个味道是香还是臭,不知道应该厌恶香臭;意识虽能分别那是香臭,但意识并不接触香臭(能知的心不接触香臭),意识心只是经由意根获得鼻识传来香臭的讯息而已;意识心既不接触恶臭,则此闻臭而生的苦受就非真实存在。如婴儿玩屎玩尿,唯有乐受,并无苦受。后经大人教导其为“臭臭”,才会知道那是“臭臭”,要远离。若能接受恶臭,认为世间有香有臭是常事,不认为恶臭可厌,不求厌离,则无苦受。苦受是这样,其他的乐受、不苦不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也是这样,都不是绝对存在,都是相对而生,所以都不真实。
3、有受皆苦:综上所述,可知乐受不是绝对的乐,苦受亦非绝对的苦,不苦不乐受亦非清净自在,都是无常;不是“苦恒苦”,不是“乐恒乐”,也不是“不苦不乐永远不苦不乐”,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相对的、互相含摄的、变易的、无常的,所以说“有受皆苦”、“受非真实”。比如说在乐受时,如果生起苦受,乐受则消灭,所以乐受无常,无常就是苦;其他几个受也都这样无常,无常即是苦,故受蕴不是真实法,是无常法。
(四)想蕴无常
想如阳焰。想蕴不是自然就有,是因为色身与六识相对于外境六尘产生身口意行,由此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三种受中有其韵味,六识便于十八界产生各种想及欲求、作意。譬如,欣求乐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贪男女欲、贪美食美色、贪着定的滋味;欣求苦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被虐待狂、外道苦行者(拜火、涂灰);欣求不苦不乐受则有期望接触的想,如嗜睡者、流浪汉。厌恶乐受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吃素者远离山珍海味、修定者远离五欲的享受。厌恶苦受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欠债者、病痛者、受刑者。厌恶不苦不乐则有期待远离的想,如闲不下来的人、不缺钱但却想找工作的人……。由此可知,所有的想都是因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六识在三受中产生种种作意分别思维变换不停,故所有想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所谓“想如阳焰”是说:如艳阳高照时,水分蒸发成水蒸气,于空中似水飘流相续不断;想蕴就是这样,由于无明渴爱的阳焰,对种种境界受产生贪瞋的心行,产生种种诸想迁流不息,所以受热恼,而究其实,这些想都是虚妄的,是缘起法,因此说“想如阳焰”、想蕴无常。
(五)行蕴无常
行如芭蕉,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空无所有,行蕴亦如是。众生因在世间有身口意行,而产生种种受、想,便以为行蕴真实,此真实感都因行蕴而有;然而行蕴不实。若无身、口、意的行为即无行蕴;若无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无行蕴;若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分别了知也无行蕴;若无六想、诸想、作意,亦无行蕴产生。行蕴不离色、受、想、识等身口意行,从不可计数的过去到不可计数的未来,在时间过程中从任一空间到另一空间产生的无量无边的行,犹如流水不停的移动,动即是无常。故行蕴是无常,非真实常住法。众生欣求世间五欲的乐而造恶业,或欣求生天的乐而造善业,均不离行,不离无常;无常即无所得,无常故苦,不应执着。
(六)十八界虚妄
十八界由六根、六尘、六识组成,从上述分析,我们了知六根、六尘、六识虚幻无常,故十八界虚幻不实。但是,由于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种法各有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都各有差别、各有局限性,所以其和合运作之下就产生了六入——色入乃至法入,而不是同一种的入;因为有了色入乃至法入,就产生了顺心境、逆心境以及不顺不逆的舍受境界,所以使众生有了三受或五受;有了三受、五受以后,就对六入产生了贪爱——即使是苦受的违心境界受也不肯放弃而有了种种受的贪爱;为了各持这些六尘上的贪爱,就必须不断的受生——不愿拾报以后使六识断灭而离开一切六尘上的受,因此就必须一再的入胎受生,这样就不断地流转生死了。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对十八界自我的贪爱,由于对十八界的无常性、虚妄性不能如实了知,才导致人们不断地有十八界出现而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
本文标签:成佛之道(192)解脱道(87)五蕴(42)十八界(24) 本文关键字:五蕴,十八界,解脱道,成佛之道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