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布施-《菩萨优婆塞戒经》(7)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4 22:1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因为亲证了,所以我们继续讲:“说我们还没有入涅槃就先证得涅槃;阿罗汉证得涅槃,可是其实却入不了涅槃、证不了涅槃:他们可以入无余涅槃,其实却没有证到涅槃,而他们也没有入涅槃;我们没有入涅槃,但我们却入在涅槃中,却亲证涅槃。”没有人敢这样写,我们就敢写啊!这有什么关系?因为涅槃法界的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的,法界的实相本来如是。所以现在听说我批注的涅槃法义是最多的,听说上网站搜寻的结果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诸位就姑妄听之吧!这意思就是说,涅槃很微妙,没有多少人确实知道涅槃,连定性二乘阿罗汉都无法像我们对涅槃知道这么多,所以说涅槃很微妙。所以你证悟了,成为菩萨摩诃萨了,智慧超过二乘无学圣人了,就要有能力深观涅槃的功德与微妙。
涅槃有什么功德?有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这不就有四个功德了吗?至少你能为人家宣说这四个功德,就能利乐有情,能接引众生信受佛法而进入佛法中来,这当然也是涅槃功德的一种:你自己得到涅槃功德的自受用,也产生了度众的他受用功德了,这也是涅槃的功德。你悟后讲了出来,还没悟的人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甚至阿罗汉们,当你讲到不入涅槃就已实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你说不断思惑就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他们真的听不懂,这不就是很微妙的智慧吗?你们应当如是次第深观,当涅槃的功德与微妙都观行过了,烦恼罪过也观察过了,接下来心中还会求什么呢?当然只剩下求佛菩提一件事了!此外更无别求。
禅宗有个公案:古时的大中皇帝在太子位而逃难时;因为皇位被篡夺了,他的皇帝老子预先为他留了一副戒牒和僧衣,因为已经算准会被篡位,就事先交代他:当皇宫被攻破了,你就赶快开启锦盒。他拿起锁子打开了,中有戒牒、剃刀、僧服,所以连法名都有了,他就请随从赶快帮他剃了发,穿起僧衣逃出宫外。后来就住在寺院中当沙弥。后来他遇到黄檗禅师刚悟而寄居在同一个寺院,那时黄檗禅师正在礼佛,他心中想:“开悟了还要礼什么佛?”所以就向黄檗禅师讲:“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礼什么佛?”黄檗起身就打他一掌:“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如是礼佛!”(大众都笑)你们笑得这么大声,是因为懂了意思;可是你们有些人不懂这个意思,那就找你的亲教师问去,但是要小心挨一掌。就是这样,这就是菩提。到了这个阶段,你这两个方面都深观过了,当然别无所求,只剩下佛菩提值得追求;因为其他的都只是一世之事,佛菩提的具足亲证却是永续而无穷无尽的。所以此时除了菩提之外,更无所求了。
菩萨布施给贫穷人时,虽然是以财物布施,其实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正因为有钱财,才能布施贫穷;若没有钱财,又如何布施贫穷?所以施贫穷时要起悲愍心,因为对方接受了你布施给他的贫穷。若是布施给福田时,要生起欢喜、恭敬心,因为福田有三,除了纯粹的贫穷田以外,有一部分是功德田,还有一部分是报恩田。既然是这样,对功德田与报恩田当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报恩。又因为是功德田,让我们可以具足未来世的广大福德资粮,所以更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布施。有些愚痴人,供养了师父三、五万元,就出去说:“我师父都是靠我供养的。”这么愚痴!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如此。布施给亲友时,不可以生起放舍之心:“这个亲友一天到晚要跟我求财。”不要放舍他,你就多少布施给他,让他能解决眼前的困境。正因为你这一世常常接济他,所以未来世见了你,他就跟定你了:见了你就没来由的欢喜,就是愿意跟定你,不管别人对他怎么好,他还是跟定你。同理,有些人过去世,我没有对他们布施过,但大法师们往世对他们布施过,所以他们就一定会笃定的永远跟大法师走,永远不会来跟我。这一世,终于有一二本书布施到他身上,未来世才会跟我学法;所以度众生并不是一世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世又一世这样连续下去的,就像演连续剧一般,每一集是一世,这种佛菩提的连续剧,演到成佛时暂告一段落;但是成佛之后度众生仍然是不终止的。所以不应该对任何人生起放舍心,即使是无根诽谤你而抵制你的人,也要把真实法义写出来送给他,让他懂得思惟辨正法义的正邪,舍寿前有机会在佛前忏侮;即使是暗地里忏侮都是好的,所以你要为他写出来,多少都能利益他,这就是不生放舍心。
如果看见有人来求乞,我们应当善观察,知道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财物,随他所需而送给他,不需要等到他开口。如果有亲友很穷、或者负债累累,借不到钱而来找你,那你就三千、两千元送给他,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要等他开口。有人面子薄,不好意思开口;甚至于有些人面子薄,想借一些钱,可是嘴还没张开,脸就先红了,你就不必让他难过,先送给他。也许有人想:“钱财要送给人家,还得要这样委屈自己。”但是佛说:“不等待人家开口求,你就布施,这样后世可以得到无量倍的果报。”有这种好处给你,而你布施的钱财不多,只是二、三千元而已,但是未来世得无量倍的果报,所以应该不待求即施。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讲记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贪,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虽然心中不气,可是却生起舍离求财者的心,希望不要再见到来求财的人,这是中品人。还有一种人,他深信布施的业和果报,所以对财物不生悭吝之心,观察财物是无常,带不到未来世去,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如果有财物能施给求财的人,心中就很欢喜;如果没有财物可以给对方,他心中就很愁恼;所以他就以自己的力量去帮求财者求得财物,给那个求财者,这个人就是上品的施主。请问诸位:你想要当上品施主、下品施主、还是中品施主啊?这可得要自己斟酌了。
还有一种下品施主,看见有人来求财物时,他就把脸转到别的方向去,不看来人。如果来求财的人说:“你怎么都不理我?”他就加以毁辱,这就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当别人来求时,他也布施了,可是布施时是抱着轻贱之心、不敬之心,轻视对方:“你就是这么穷,还得要我来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看见人家来了就知道是要来求财的,没等到对方开口就先布施了,并且布施时是以恭敬心来给与,这就是上品施主。有智慧的人会想:“既然总是要给,何不给得爽快一点!”既然给了又责骂、轻视人家,对方回去以后可能一点人情都没有了!既然要布施出去,不如留着一份人情在;布施以后竟然没有人情,那不是很愚痴的作法吗?所以看来还是应该要当上品人。聪明人一定要当上品人,明知道他来了就是要钱,明知道你非得要三千元才能满足他,就不必等他开口,见了就先递过去,欢欢喜喜给他,他也好记住你这一份人情。布施了以后,你心中就不必去想有没有人情,反正人情一定在。人情在了,你再去想有没有人情,那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就像吃过饭、肚子饱了,就不必再去想:“我已经很饱了。”这样就有布施波罗蜜了,就是上品人。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心态,不然的话,为了求解脱而去布施,反而被布施给绑住了。
接下来还有三品:还有一种下品人是为了现世的果报,所以去布施,比如拿钱来买好名声,这就是为了现世的果报。若是为了利益某一个人,希望他来年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位,这就是现报而施,都是下品人。还有一种人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譬如他听说布施给一条狗,比如布施一条香肠,来世可得一百条香肠,他为了来世的后报而布施,这就是中品人;若不是学佛人,能为了求来世果报而行善,也是很好的,所以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他根本不在意现世有没有回报,也不在意来世的回报,纯粹是因为是悲心,怜愍众生穷苦,所以愿意布施;他不是求报而施,所以是上品施主。
还有一种下品人,为了报恩而布施,比如以前有人帮助过他,所以他现在一帆风顺,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恩人——报恩田;这是报恩而施,不是为了悲心而主动布施的,所以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是为了业果,是为了下辈子能获得大福德果报,或是为了消除上辈子所造的恶业,所以这一世去布施,这些都属于修善业或除恶业而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上品人,他是为了法藏,是为了修集福德资粮成就菩萨的道业而布施的;因为菩萨的道业与解脱道不同,菩萨的道业是属于佛菩提,佛菩提道业的法藏修证,每一阶段都需要有许多福德资粮,越往上修越要更大的福德资粮;所以他是为了法藏而布施的,不为求世间果报而布施,所以是上品施主。这样看来,如果说人家有恩于你,而你不肯去回报布施,那就是连下品人都不如了,因为下品人还肯为了报恩而施,可是有恩于你的人,你若都不回报,那就连下品都排不上了。
还有一种下品人,他是畏惧上位的人势力比自己大,所以不得不去巴结,这种布施是下品。还有一种中品人,他不是为了巴结对方,因为对方跟他是平等的,他只是为了与对方结善缘而去布施的,这是中品人。如果是上品人,他不选择亲人或是怨家,平等看待而布施,所以是上品人。还有一种下品人,人家来求,他明明有钱财,却推辞说:“我没有钱啦!我穷得很!”口中说没有,这是下品人。中品人其实有很多钱财,人家来劝募善事:“你布施一万元好啦!”他说:“唉呀!我没那么多钱啦!我布施五千块好了。”这就成为中品了:多财言少。还有上品人,有人来劝募:“你布施一万元好不好?”他想:“这件事情很重要,一万块元可能太少了,我捐十万元好了。”少索多与,是上品人。
一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人,本是下品施主;但是还可以再分成三品人:最下品人看见有人来求他布施时,他就心中生起恶劣心,又起瞋心责骂对方,这就是下品中的下品人。下品中的中品人,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不会起恶心、起瞋心骂人,但是他会直接说:“我确实没有钱,没有财物可以给你。”直接明说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下品中的上品人,他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可是看见人家来求时,他对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觉得很惭愧,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来,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下品人,以这些不同的心态与作为而再分成三品。
佛接着总结说:下品施主是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的。所以我们有时会说:如果是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不可能一穷二白,连一个小布施都做不出来。从来都不布施的人,或者说来到正觉讲堂一直都不护持正法的人,来学了三年妙法竟然都没有护持过一毛钱,这太荒唐了!菩萨绝对不可能穷到每天买一包凉水的十元、十五元钱财都没有。如果每天省下一包凉水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块钱,总是能多少护持正法的;只要有心,不可能完全没有能力护持的。在台湾不可能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如果真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一定不是菩萨行者。菩萨行者不论初学、久学,过去世对布施都很习惯,这一世怎么会一穷二白呢?如果有正当的职业,纵使每天花一包饮料钱都觉得很奢侈,不然一周买一瓶饮料来喝,总也会有的;把这钱省下来,每个月也可以布施几十元、一百元吧!可是三年共修下来,一毛钱的护持也没有,义工也从来都不做,这样的自了汉,根本不是菩萨心性的修行者,要求我录取他去参加禅三,那我可真对不起别人了!人家既做义工又护持正法,我没录取他,却录取那个自了汉去,真正对不起别人!可是我绝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所以下品施主是表示他从来没有布施的习惯,连护持正法都不肯了,何况去布施给众生?更难了!当然这种人一定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我们会说这种人还没有菩萨性,这样说他,就是诃责。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布施,菩萨优婆塞戒经,菩萨优婆塞戒经,专为,在家,菩萨,宣示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