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菩萨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我们从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说,虽然有了惠施、持戒、多闻这三个方便法,但是并不是光这三个方便法,就能够得到解脱,因为这三个只是发起解脱分的前方便而已;还得要实际地去实修,才能证得解脱。因此问题来了!有了惠施、持戒、多闻这三个方便法的成就以后,还要怎样去修才能具足实证解脱分呢? 佛陀接下来就为我们开示了这个道理。 佛陀说:如果有人他是不能专精一心,而心无旁骛地来观察两个部分。哪两个部分?第一 、要去专精一心地去观察,生死的过程中是有种种的过失。第二、也要专精一心地去观察,涅槃之中才是究竟的安乐。在这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是不能如理作意地去观察生死流转的种种过咎,以及涅槃实证的安乐,那就算他很努力地去完成惠施、持戒、多闻之后,他还是无法真正发起解脱分的。因此有了惠施、持戒、多闻这三个方便法以后,还得要能够一心专精地去观察生死过失的原因;这样一心专精地去观察生死过失的原因,并不是听过善知识开示就算了,得要一心专精地去观察,现前去观察。除了这样一心专精地去观察生死过失的原因之外,并且还要一心专精地去观察涅槃中的安乐;也就是说,涅槃之中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没有任何一法的存在。那就是说涅槃之中,是离开了生灭的现象,而且也离开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涅槃的安乐。
如果有的人他修习了惠施、持戒、多闻这三个方便法。但是他对于生死的过咎,对于涅槃的安乐,却无法一心的去专精的观察。这个人就算他很努力的广施恩惠于众生,而且他自己持戒也是很精严的,同时他又常常听闻真正无误的解脱分法义的话,但是他终究还是不可能证得解脱分法。例如说:虽然他能够广做惠施,自己又持戒精严,可是当他听闻解脱分法的时候,听闻以后没有成就念心所,而立即马上转个身他就忘光了,因为他听闻了之后,并没有如实地去思惟,去现量观察;这样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去认定,有自我存在之同时,就会有生死,他没办法去观察认定这个道理。所以,这一种人,他始终是不能获得解脱分法;这一种人,他听经闻法的目的,可能也只是在求世间的福报而已。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是这个人,他在完成了惠施、持戒、多闻以后,而且他也能够去观察,而厌患生死的种种过失与罪咎;他这样详细的观察。因此他了知了轮回生死所产生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我见与我执不能断除,然后他自己能够这样观察思惟,而厌患这个自己造成自我会有生死的原因,因此他又能深入了解我见与我执的实质内涵,他这样因此而讨厌继续再拥有我见、我执的烦恼,这样他厌患生死的过咎观察就算完成了。接下来,他还得要专精一心地去观察涅槃的安乐。这样很深细、很深入的去反复地观察、反复地思惟整理,这样他照见了涅槃的功德。当他能够观见了涅槃的安乐以后,才知道涅槃才是真正的安乐,真正的功德;涅槃是不生也不死,同时他也知道,不是死了以后才住在涅槃中,涅槃乃是本来清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具足一心观察生死过咎,一心观察涅槃安乐这两个法,这个人他再来做惠施、持戒以及多闻,也都将是有大功德的。这种人不管他去到何处,稍微惠施一些些,乃至或者他才刚刚受持了戒律,才刚开始持戒,他就可以因为如实的观行,而在惠施以及持戒之同时,使得自己的心更为清净;然后他再稍微听闻善知识为他说一下正确解脱道的法义,这个时候,他每听闻一个法要的同时,也都可以增进他的解脱分法,同时现观。所以 佛陀在这里说:这个修行人,虽然他只有少少的惠施,少少的持戒,乃至少少的听闻正法,但是他能够观察生死流转的过咎,以及涅槃的安乐,他就可以获得解脱分法。
因此从佛的这一段开示来看,想要取证得解脱的人,最重要的还是在解脱道的智慧上面能够实修;也就是要能够一心专精地去观察生死的过咎,同时也要一心去观察涅槃的安乐。这两个层面都要去做,然后又能听闻正确的解脱道法义。如果他不能一心去观察生死的过咎,或者他不能一心专精地去观察涅槃的安乐,那这样的人,虽然他一世又一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去行于惠施,并且精进的持戒,又能够多方听闻人家为他说法,这样的人 佛陀说他终究还是不能得到解脱分法,因为真正的关键,还是要能够在智慧的上面,能够实践、去实行。
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如果有一个人他能够厌患三界流转生死的种种过咎,并且他也能够深见实证涅槃的功德安乐,这样的人他虽然只有少施,也刚刚才持戒不久,而且虽然他只有少少听闻正法,但是他仍然可以获得解脱分法的实证。如果他又能够多多惠施的话,或者他持戒更为精严、更为深入,乃至多闻熏习更多正确的解脱知见法要,这样他更能够增上他的解脱分;所以实修才是真正的关键,而这三个方便是加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