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学佛正见>

四圣谛八正道真义(6)

[学佛正见]  发表时间: 2015-08-11 15:4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由以上尊者舍梨子所开示的道理,可以归纳出苦灭的方法:首先须断除、弃舍、及吐尽对六根的贪爱和执着;继而对我所的贪着,譬如妻、子、奴婢、仆人、眷属、田地、屋宅、店铺、孳息财物等,也应在心中断除造作贪爱的意业,使心中没有欲望、止息这些欲望;乃至对于外六尘的触、觉受、了知、思量、贪爱,也应该彻底断除。更进一步,须断除、弃舍、吐尽对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的爱染和执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贪爱与执着都灭尽了,就是爱灭、苦灭圣谛。这样的真理,是佛世尊所开示,也是圣人们所有、所知、所见、所了、所得到的共同而正确觉悟的至理,也是究竟灭尽苦的真实道理。
【问题讨论】
一、 苦灭圣谛的“灭”指的是什么?
二、 依《瑜伽师地论》而言,何谓灭谛?
三、 二乘圣人所修证的涅槃有那些种类?请略述之。
四、 众生经由修行而灭尽烦恼,请问一切烦恼灭尽是什么境界?是一切皆空吗?
五、 众生烦恼灭尽无余,可以证得“苦灭圣谛”而成为圣人,请问包含哪些烦恼?该如何灭除这些烦恼?
六、 大乘菩萨也可以证得涅槃吗?和二乘人所证有何不同?
第四目 苦灭道圣谛
四圣谛的第四圣谛,是苦灭之道圣谛,简称为道谛。前一目所述苦灭,就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时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藏独存的涅槃境界。涅槃是果,“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欲证涅槃,当须行于此“道”。《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意思是说: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如是正理,能令人达于涅槃,是为道谛。
关于证涅槃之正道,佛世尊于阿含诸经中所说甚多,主要是八正道之正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之法要,以帮助弟子们修行,遵循着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涅槃解脱。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分。以上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八正道之正理,将于下一目中详细说明,本目则略述其余诸法。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受念处,又称受念住,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心念处,又称心念住,即观能求之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法念处,又称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凡夫众生因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有我,于不净执为净。而修四念处观,即在于对治以上之四种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由慧令念住境,亦即由慧力,令念心所于慧所观境能明记不忘,因于慧立念处,亦名念住。
四正勤——又名四正断,亦名四意端,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精勤修习。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精勤修习。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精勤修习。于已生善法,为令增长故,精勤修习。一心正意勤修,故名正勤;能除懈怠,故名正断;发于意处,又名意端。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为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又名勤如意足)、心如意足(又名念如意足)、思维如意足(又名观如意足)。此四者皆言如意者,即是于前四念处中,如实修习观行之智慧;又于四正勤中,精进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定力慧力皆得增长,并且心得决定,而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故名如意足。亦即,由于欲(希求)力故,引发定起,称之为欲神足。由于勤(精进)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勤如意足。由于念(心)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念如意足。由于观(思维)力故,引发定起,名之为观如意足。神即是神通,妙用难测,故名神足。如身依足而能立,由依殊胜之定力,能引发神通,所以称为神足。因有四种原因,引发定起,所以称为四神足。
五根、五力——五根即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大乘佛子以闻熏佛法故修学十信,十信满足则生信力,而其信根非因修得,本自有之。以信力生故,仰信诸佛菩萨之解脱及智慧境界,信任自己亦应能修能证,心向往之,精进修学,即与精进根相应;精进根相应故,起四正勤,能时时修,恒时修;以时修恒修而不舍故,依精进根起精进力,真实能知诸法空相,现观蕴处界空;以现观蕴处界空故,知二乘法乃依现象界有为法而说空,非为究竟,辗转而入大乘,闻熏诸法实相——般若空性,因而久修不舍,遂证空性如来藏。菩萨由于亲证空性如来藏故,其精进力遂与念根相应。念者,谓于所曾经历之境,能忆念不忘。菩萨以证空性而生般若慧,从此依于诸经诸论及善知识所受学真正佛法,能一一证验;证验后即于念根起于念力,于此诸种法相之证验境界,能于自心念持不忘,是谓菩萨已得念力。此菩萨以念力所持故,能于舍寿时断尽有爱住地惑而不断之,不入涅槃,转入二地修戒波罗蜜。佛子以得念力故,依大乘般若能知三界九地境界——欲界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思欲修证九地境界,遂以念力而与定根相应,依信进念力而修禅定。以修禅定故,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能证四无量心境界而得广大福德,能得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满足三地境界。佛子以具足定力故,而与慧根相应,起于慧力,能知他心——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其心所住境界,是名知他心智,一切外道、凡夫、二乘无学,皆所不知,是名慧力。如是依大乘菩萨而略说五根、五力。
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分、七菩提分,谓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支。此七觉支乃佛子修学佛法过程中之用功方法,佛子当以此自验。念觉支谓佛子闻熏正法,念持不忘。择法觉支,谓闻法已,能作思维;思维已能作拣择,弃舍邪见而入正见。精进觉支者谓佛子拣择法已,心住正见而自精进修持,心不退没。喜觉支,谓于佛法精进修持,观知诸法虚幻,于三乘菩提生起喜心。猗觉支者谓因佛法之善于抉择修持,得于喜心而后遍身受乐,是名为猗。定觉支,谓于修证有验,心得决定,住于一境而不摇动,乃至发起禅定功德等,皆名定觉支。舍觉支谓得猗已,观诸身心受乐亦皆无常,是故除一切受,是名舍觉支。以上所述七法,是二乘所修之七觉支,然菩萨因所证菩提,不同于二乘,因此所修之七觉支就不同于二乘。菩萨因证法界实相故,依法界空性观七觉支亦是施设幻有,故于诸法不生忆念,名为念觉支。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于中自生分别,然于空性而言,实无善恶染净可得;以住无所得正见故,得择法觉分。菩萨非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是真精进觉支。菩萨于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以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所得,是故喜忧相灭,名为喜觉支。菩萨于诸法中了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缘于自心,除此之外,无法可得,心乐安住无所得境,名猗觉支。菩萨深入证验自心所取能取皆唯如来藏所现,能知能作主之心实无一法可得,心得定信,不移不转,名为定觉支。菩萨得心定已,观此定心住心亦妨涅槃,故于能观而具慧之心亦知应自舍弃,不着不贪自心,住于不知不见之无住境,是名舍觉支。此名菩萨观二乘七觉支空。佛子欲入佛法,当以此七觉支而自检验。
前述三十七道品,是佛子初学佛法,可依之次第修学之法道。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于声闻所证;谓菩萨依于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
综上所述,可知苦集灭道四谛者,乃世间、出世间之正理,亦即涅槃之因与果。苦者,迷之结果;集者,迷之原因,此二是流转之因果,亦即世间因果。后二,灭者,乃悟之结果;道者,悟之原因,亦是还灭之因果,是为出世间因果。佛世尊开示四圣谛正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之真相,知人生之苦、空、无常、无我;次欲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之原因,继示生死因果灭尽之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终则开显通往涅槃之无漏正道。佛子若能于此佛世尊所慈悲开示之“苦集灭道”圣谛,能如实思维、如实观察、如法受持,定当转迷为悟,亲证涅槃解脱之境界。
【问题讨论】
一、 苦灭道圣谛中的“道”是指什么?依此道修,会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二、 佛世尊在阿含诸经中,开示哪些可证涅槃之道?
三、 何谓四念处?为何又称为四念住?
四、 请说明四正勤的意涵。
五、 何谓四如意足?请略述之。
六、 请依大乘法道,略述五根、五力之意涵。
七、 大乘法中的七觉支、和二乘法的七觉支,有何不同?请说明之。
略说八正道
前面一目阐述苦灭道圣谛,可知在三十七助道品中,除了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外,最重要的是八正道。佛世尊在阿含经中开示八正道之正理,着墨甚多,在在处处告诸弟子,于八正道之理须多熏习、多思维、多奉行,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且举《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七八三经为例:“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有异婆罗门来诣尊者阿难所,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记说不?’阿难答言:‘随汝所问,知者当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阿难答言:‘婆罗门!为断故。’复问:‘断何等?’答言:‘贪欲断、瞋恚、愚痴断。’又问:‘阿难!有道有迹,能断贪欲、瞋恚、愚痴耶?’阿难答言:‘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言:‘阿难!贤哉之道!贤哉之迹!修习多修习,能断斯等贪欲、恚、痴。’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婆罗门闻其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语译如下:“一时,佛世尊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那个时候,尊者阿难也住在那里。有一个外道婆罗门来面见阿难尊者,与阿难尊者互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之后,就退坐一面,向阿难尊者请问:‘我想要向尊者请法,不知道尊者有没有时间为我说明?’阿难回答说:‘随您所问,如果知道的话,一定如实回答。’婆罗门问:‘尊者阿难!您是什么缘故而在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呢?’阿难回答说:‘婆罗门啊!我是为了断的缘故,而出家修梵行的。’又问:‘是要断什么呢?’阿难回答说:‘是要断贪欲,也要断瞋恚和愚痴。’婆罗门又问:‘阿难!有什么方法能断贪欲、瞋恚、愚痴呢?’阿难回答说:‘有,这个方法就称为八圣道,即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罗门说:‘阿难啊!这是贤圣之道、贤圣之迹呀!如果能够修习再修习,就能够断除贪欲、瞋恚和愚痴。’尊者阿难说这个法时,那个婆罗门听闻之后,非常欢喜,并随喜尊者所说,从座位起身而去。”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佛世尊最亲近的多闻弟子阿难尊者,对婆罗门的质疑所作的解答。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历境对缘中汰换染污识种,进而净化身心,如此才能转化成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所说的八正道,就充分显示出佛法真正的实践特质。佛世尊所开示的八正道,包含世间八正道和出世间八正道,以下两目分别说明之。
本文标签:四圣谛(54)八正道(57)二乘菩提(17)大乘菩提(6) 本文关键字:四圣谛,八正道,二乘菩提,大乘菩提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